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结为盟国,但在苏德战争期间,日本与苏联却保持了一段相对的“和平”关系。尽管两国名义上是敌对阵营的成员,但在苏德战役持续的四年中,日本始终没有直接与苏联发生冲突。
然而,当苏联在莫斯科庆祝卫国战争的胜利时,日本惊讶地发现,三位在二战后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元帅,居然在同一时刻神秘失踪了。这三位元帅恰恰是指挥远东战役的主力,他们领导的“皇军之花”——日本关东军,在短短几天内便被苏军的铁骑所压垮。随着关东军的崩溃,苏联的钢铁洪流席卷了整个东北亚,而日本的抵抗也随之瓦解。8月15日,面对巨大的军事压力,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其在亚洲的侵略战争。
每年的5月9日,俄罗斯会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胜利阅兵,纪念1945年德国正式向苏联投降。然而,在苏联时期,纪念这一历史时刻的大阅兵通常会安排在11月7日,即十月革命胜利日。尤其是1941年,当百万德军已经逼近莫斯科时,斯大林力排众议,决定举行阅兵以鼓舞士气,激励民众和军队的斗志。这场阅兵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象征着苏联在抗击纳粹德国的坚韧与决心。
而对于苏联而言,1945年6月24日的红场大阅兵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天不仅是苏德战争爆发四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战争结束的象征。此时,苏联已经彻底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为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苏联决定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最为瞩目的,是二战中最为著名的苏联将领之一——朱可夫元帅,他以“副最高统帅”的身份骑马从克里姆林宫来到红场,展示苏联强大的军力。接着,阅兵总指挥、另一位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向朱可夫汇报了各部队的部署,两人一同检阅了苏军,展现出一支军力雄厚、气势如虹的武装力量。
这场阅兵式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尤其是步兵方队、坦克方队和自行火炮方队的演示,展示了苏军在卫国战争后所取得的巨大军事成就。而200名苏联礼兵将缴获的纳粹旗帜抛向列宁墓,象征着苏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尽管观礼台上的军官和士兵们充满了庆祝的情绪,但斯大林却难掩心头的沉重,因为他知道,尽管德国已败,但远东的战局仍未结束。
在当年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已承诺在德国战败三个月后对日本开战。此时,苏联的军事力量仍然分散,很多部队仍然驻扎在欧洲战线,而对于苏联的下一步行动,东京的高层还未能准确预判。尽管日本的政府和军方认为,苏联的资源和精力已消耗殆尽,无法在1945年对日宣战,然而这个误判却最终导致了关东军的全军覆没。
回顾日俄两国的历史关系,从17世纪开始,沙俄便开始了向东扩张的战略,先后与日本、中国和朝鲜等国建立了外交联系。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逐步树立了在东方的强大地位。尽管两国在这段历史中曾经有过合作与交涉,但最终由于利益冲突,日俄之间的敌对关系愈演愈烈。
1939年,日本关东军挑起的诺门坎冲突让日本意识到与苏联红军的实力差距,因此开始放弃北进的计划。进入40年代后,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苏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德国战场,而日本则希望向南扩张,占领东南亚资源。这种局势促成了1941年日苏签订的《日苏中立条约》,使得两国在远东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虽然两国签订了协议,表面上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双方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互信。斯大林深知,尽管战争压力巨大,远东的日本始终是一个潜在威胁。直到1944年,苏联逐渐收复失地并进入东欧,斯大林才开始为远东战役做准备,计划对日本进行最终的打击。
1945年2月,随着德国的战败已经显现,雅尔塔会议成为了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时刻。美国希望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而苏联则在这一时刻提出,要在德国战败后参与对日作战。在此背景下,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达成了协议,决定以牺牲中国东北、外蒙古和日本部分领土的权益为交换,换取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战。
当时,苏联虽然拥有数十万兵力,但大部分都分布在欧洲战场,且装备老旧,缺乏实战经验。与此相比,日本关东军的兵力依然庞大,拥有约70万兵力,同时还建立了坚固的防线。然而,随着苏联远东战役计划的展开,苏军开始加紧调动兵力,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1945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开始指挥苏联远东军队的动员,调动数十万兵力、战车和航空兵,准备在东线打击日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苏联迅速集结力量,悄无声息地向远东挺进。为了避免被日军察觉,所有部队都在夜间秘密移动,电台只进行接收不发送。与此同时,苏军高层也在远东设立了总指挥部,为即将到来的远东战役做最后准备。
这场战役最终被称为“八月风暴”,在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迅速展开猛烈攻势。苏军一举突破边界线,凭借迅猛的攻势和协调配合,成功包围并摧毁了关东军的主力。面对苏军的快速进攻,日本的高层陷入了混乱,尽管一度试图撤退,但最终还是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通过这场战斗,苏军不仅摧毁了日本关东军,还在东北亚重新划定了战后格局,巩固了苏联在远东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