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新作为毛主席的侄子,长期以来专注于研究毛主席及中国近代史。当他谈到毛主席对周总理的评价时,透露出一段话:“大伯认为,周总理是国务院总理的最佳人选,这反映了他对周总理真实的看法……”这引人深思,毛主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呢?
众所周知,毛主席目光独到、善于识人。他对周总理的赞誉自有其中道理,或许从当代作家权延赤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能找到线索。权延赤提及,毛主席曾说,周总理的性格呈现出“双重性”:一半是“虎气”,另一半则是“猴气”。
那么,“虎气”和“猴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刚强与柔和的结合,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质。有评论将其形容为“伟大的谦虚”,然而这样的说法不免显得有些片面,它可能让人误解为周总理是个“世故圆滑”或者“处事谨慎”的人。这样的观念真是对周总理的一大误解,因为他一直是一位英勇果断的斗士,从未选择明哲保身的道路。
曾有一位记者询问周总理:“如果你的信仰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将如何处理?”周总理毫不迟疑地回应:“首先,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一回答显露出他心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周总理的评价也较为精准,他曾表示:“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的革命之火可能不会被点燃,但如果没有周恩来,这场革命很可能会化为一团灰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其实意味着,周总理的刚柔并济的性格与毛主席形成了很好互补,正是只有他,那样才能更好地辅佐毛主席这位领袖。
不可否认,在尼克松的视野中,周总理恰如中国古代宰相般的角色,是个辅佐明君的杰出人才。实际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就已经深刻领悟了周总理的这一特性。在1949年初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及新政府的组建时,毛主席明确表示:“周恩来同志将会参与政府的工作,职能类似于内阁总理!”
不久之后,毛主席在给柳亚子的回信中提到:“周公确有吐握之劳。”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赞美西周的开国功臣周公旦,但实则借用了曹操所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次强调周总理具有的那种特殊性格,认为他无疑是像周公旦一般的传奇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对此看法始终未变,直到他晚年。在1974年,周总理身受重病,几乎失去处理政务的能力,某些人开始提议让其他人来代替他,这时毛主席毫不动摇地说:“总理依旧是我们的总理。”这句话无疑是对“周恩来是总理角色的首选”这一看法的坚决支持。
在外界对周总理的评价不断的同时,周总理又是如何认知自己的呢?权延赤在前文中提到了一则小故事。1940年5月,周总理奉命由延安前往重庆,路过陕西留坝的紫柏山时,突然要求车队停车,表示想要参观一处历史遗迹。紫柏山地区有很多历史名人的庙宇,比如关公庙,但周总理却选择去拜访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庙宇。
随行的工作人员对他的选择感到疑惑,询问道:“我们都知道关公是一个英雄,但张良却并不太了解……”周总理目光深邃且带着严肃,轻声说道:“张良虽然没有单独指挥过战争,不是战将,可他为刘邦提供了卓越的谋略和支持,最终助他赢得了天下,你们明白吗?”由此可见,周总理非常了解自身的定位,他并不渴望成为统帅,而是希望能够成为像周公那样的智慧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