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这部剧中的鳌拜,个性张扬、狂妄至极;索尼年老体衰,遏必隆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唯独苏克萨哈敢于与鳌拜针锋相对,但最终因为弹劾鳌拜而入狱。为了稳住朝廷的局势,孝庄太后为了短期的安宁,决定命令鳌拜处死苏克萨哈——一个忠诚的臣子。
为了让老狐狸索尼有足够的力量制衡鳌拜,孝庄太后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直接立为正宫皇后。尽管索尼辅佐康熙早早开始亲政,未过多久便因病去世,失去索尼的支持后,鳌拜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康熙和孝庄太后终于忍无可忍,在库布训练完毕后,借口孝庄太后病重,诱使鳌拜前去探病,最终将其一举擒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熙擒拿鳌拜的经过与电视剧中的描写基本一致。1669年5月16日,康熙召鳌拜入宫,鳌拜毫无防备,照常进宫。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只脚刚踏入乾清门,便被一群年轻侍卫扑倒在地。尽管鳌拜是大清的“巴图鲁”,以一敌百,但他毕竟是个老将,抵抗之下才终于被制服。
“圣祖逮鳌拜时,恐其不胜,至谲以取之。” 康熙对鳌拜的抓捕使用了诡计,他担心凭常规方法无法制服鳌拜,才使出了这一计。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
1. 鳌拜为何如此权欲熏心,最终自掘坟墓?
2. 鳌拜到底是功臣还是权臣?
3. 他为何会从忠心耿耿的臣子,变成康熙眼中的“奸臣”?
4. 如果鳌拜真是一个奸臣,为什么康熙晚年还要大肆赞扬他的功劳?
1. 出身显赫,战功赫赫
鳌拜来自满洲八大姓之一的瓜尔佳氏,这个家族在满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鳌拜的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的首领,他的父亲卫齐则曾任八门提督,虽未广为人知,但都为大清的建立贡献过力量。而鳌拜本人,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心腹费英东的亲侄子。
正因为出身显赫,鳌拜从小便被浸润于军事氛围中,且极具骑射天赋。年轻时,鳌拜便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去皮岛之战和松锦会战。
在去皮岛之战中,鳌拜以勇敢著称,冒死突破明军防线,攻占了当时坚固的明军阵地。而松锦会战更是让鳌拜一战成名,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才能,逆转战局,令明军丧失了再与清军对抗的能力。这些战功不仅让鳌拜成为皇太极的心腹,也为他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 忠诚于顺治帝的鳌拜
在皇太极病逝后,皇太极并未留下明确的遗命,朝中关于继承人的争夺异常激烈。鳌拜当时坚决支持顺治帝福临继位,并在多尔衮的支持下参与了八王议政。尽管多尔衮的野心显现,鳌拜始终对顺治帝忠诚不渝。
在顺治帝即位后的艰难时刻,鳌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顺治帝亲政前,鳌拜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他,使得顺治帝能够顺利掌控政权。鳌拜不只是一个能打的勇士,也是一个深得顺治帝信任的忠臣。
3. 从忠臣到权臣,鳌拜为何变得跋扈?
然而,鳌拜的雄心也随之膨胀,尤其在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年幼,他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这一切都使得鳌拜的权力渐渐膨胀。
起初,他与其他辅政大臣并无太大分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开始感到自己地位的优势。他开始利用各种手段逐步压制其他大臣,尤其是年老的索尼和地位较低的苏克萨哈。通过操控朝堂局势,鳌拜逐渐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
鳌拜的这一转变,正如一句话所说:“欲望就是一个无底洞,而权力是充满魔法的魔杖。” 他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企图掌控更多的权力,最终使得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4. 鳌拜的功与过
鳌拜虽然做出了许多对大清有利的事,但他也因权力欲望逐渐走向了暴政。1666年,他开始通过土地调换方式削弱正白旗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势力。到了1667年,鳌拜通过陷害苏克萨哈等手段,不仅逐渐控制了朝政,还让康熙在年轻时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力。鳌拜掌权后,朝廷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由他决定,康熙几乎成了名义上的皇帝。
康熙与孝庄太后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将鳌拜一举擒拿,结束了这段独揽权力的时光。
5. 康熙的宽容与最终评价
尽管鳌拜在康熙朝中被视为“大权臣”,但康熙晚年却曾公开赞扬鳌拜的功劳。康熙对鳌拜的褒奖,源自于他对鳌拜一生的深刻认识。尽管鳌拜晚年权力膨胀,做出了许多偏离初衷的行为,但他为大清建立和稳定政权所做出的贡献,康熙是心知肚明的。
“我朝征战效力的大臣中,真没有人能比得上鳌拜……”这番话在康熙晚年时所说的,展现了他对鳌拜忠心与功绩的认可。即便康熙在年轻时曾因为鳌拜的权力膨胀而痛恨他,但他也不能否认,鳌拜曾是大清的栋梁。
结语中提到,雍正恢复了鳌拜的公爵位,并在乾隆时追封为超武公,虽然乾隆将其降为男爵,但这并不掩盖鳌拜作为大清功臣的历史地位。鳌拜一生虽有过错,但他从未背叛过大清,这也是康熙没有将他置于死地的原因。
鳌拜的悲剧,正如许多权臣一样,最终死于对权力的无底欲望和无法满足的贪婪,而这也成为康熙最终亲手铲除他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