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的名字常常让人联想到两件事:独宠董鄂妃,和年仅24岁便去世(或是出家为僧)。尽管顺治帝短暂的一生仅活了24年,并且只深爱董鄂妃一人,他还是迎来了14位皇子公主的出生。然而,尽管顺治帝有多个亲生皇子皇女,实际上,他还是选择收养了三位养女,这三位养女均出自和硕亲王之家:
1.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的次女
2. 和硕柔嘉公主:安亲王岳乐的次女
3.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的次女
按照清朝的传统,亲王的女儿通常只能被封为郡主,但作为帝王的女儿则不同。最低也能封为“和硕公主”,如果她们德高望重,还可以被封为“固伦公主”。例如,康熙帝的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她原本是和硕恭亲王的长女,在康熙帝的宠爱下,她被封为和硕公主,并最终嫁给了科尔沁台吉博尔济吉特班第。而雍正帝继位后,将这位亲姐姐封为固伦公主。
康熙之所以收养亲弟弟常宁的女儿,主要是因为常宁尚未有显赫功绩,康熙通过收养这些孩子来加深与弟弟的关系并提升其地位。此外,康熙早期的皇子公主几乎都夭折,宫中缺乏成年子嗣,因此收养其他亲王之女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顺治帝为何会收养三位养女呢?顺治帝虽然有14位皇子公主,但只有5位长大成人。顺治帝的这14位皇子公主中,共有8位皇子和6位公主,其中四位皇子早逝,另外四位长大成人,包括:
1. 皇次子福全
2. 皇三子玄烨
3. 皇五子常宁
4. 皇七子隆禧
而顺治帝的长子牛钮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在出生后仅存活83天,但也有说法认为,牛钮并未夭折,而是被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孟古青因嫉妒所驱逐,随后牛钮便再也没有回宫。只有在康熙六十年,他才曾短暂出现在朝廷,并参与黄河治理;之后他在雍正继位后被视为嘉应观的第一任道长。
顺治帝的公主则有更高的夭折率,共生育了六位公主,全部由福晋、庶妃所生,但只有一位公主得以长大成人,其余五位均在幼年夭折。唯一幸存的公主便是和硕恭悫长公主(翠花公主),她深得孝庄太皇太后的宠爱,被视为掌上明珠。即便如此,公主迟早要嫁人,因此孝庄并未将她远嫁蒙古,而是安排她在15岁时封为和硕公主,并下嫁权臣鳌拜的侄子瓜尔佳·讷尔杜。孝庄此举一方面是不舍翠花公主远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巴结权臣鳌拜。
然而,鳌拜终被康熙活捉,翠花公主的丈夫讷尔杜因此被贬回盛京。翠花公主随丈夫一同前往盛京,而康熙则因疼爱自己的亲姐姐而允许其回京。然而,讷尔杜在回京后不久病逝,翠花公主也在康熙二十四年去世,享年仅33岁。她与丈夫一同被葬在鳌拜家族的墓地,享受了厚葬。
从顺治帝的亲生女儿只有一位长大成人的情况来看,他的目的显而易见。顺治帝选择收养三位和硕亲王的女儿,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其他适龄的公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这些养女培养成日后能够和亲或成婚的皇室成员,从而在政治上加强与其他亲王的联系。
那么,这三位养女的身份背景如何呢?既然是顺治帝收养的公主,那么她们的出身必定极为高贵。根据当时的政治背景,顺治帝挑选的养女多来自和硕亲王家族,而这些亲王通常与皇室有紧密的关系,这样的选择更有利于稳固朝政。
固伦端敏公主 是简亲王济度的女儿,其生母出身高贵,来自孝庄文皇后的娘家科尔沁草原。端敏公主长大后,嫁回了科尔沁草原,与她母家有着更深的联系。端敏公主的父亲济度,出身高贵,祖父为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胞弟。端敏公主的入宫,不仅是家族的荣耀,也为她日后的婚姻铺垫了道路。她的婚事最终定下,并于康熙九年正式完婚,成为科尔沁的儿媳。婚后,端敏公主成为家族中的当家人,其性格张扬跋扈,虽然与康熙有些许矛盾,但她的地位依然非常显赫。
和硕柔嘉公主 是安亲王岳乐的女儿,其母亲为岳乐的第二任嫡福晋那拉氏。柔嘉公主的父亲岳乐,曾在大清入关时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平定三藩之乱中,他再次功勋卓著。柔嘉公主在年幼时就被收养入宫,并最终在12岁时嫁给了耿聚忠。柔嘉公主的婚姻是为了平抚三藩之乱后的局势,维护大清的统治。尽管她去世较早,但她的婚姻依旧对朝廷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硕和顺公主 是承泽亲王硕塞的女儿,顺治帝的亲兄长。和顺公主的婚姻于顺治十五年得以确定,并最终嫁给了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隆。这桩婚事并未受到三藩之乱的牵连,且尚之隆并未参与其中,确保了和顺公主的婚姻生活相对安定。和顺公主的一生较为平顺,她的丈夫因其与朝廷的关系稳固,一直得以善终。
总之,清朝时期,皇帝抱养亲王之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旨在稳固与各亲王家的关系,也有利于政治安排。从太宗皇太极到乾隆帝,历代皇帝都收养过亲王之女,以此为政权争取更多支持。顺治帝的三位养女也在各自的婚姻与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的生活虽然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与大清的朝政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