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的国庆庆典活动每年都在举行,成为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若能够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礼,无疑是极为荣幸的事情。然而,这个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观礼人员名单的确定还需经过毛主席或周总理的审定。
1968年国庆节,正是由周总理亲自审定了观礼人员名单。当他看到名单时,表情逐渐变得严肃,发现了一个问题——刘西元中将竟然没有在名单上。周总理当即问道:“刘西元的名字呢?怎么没有他?赶快把他加入名单!”
那么,刘西元为何能得到如此重视?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值得周总理亲自插手?
对于刘西元的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提到抗美援朝的38军,几乎无人不知。他是38军的政委,而梁兴初是38军的军长。两人在朝鲜战场上曾并肩作战,堪称黄金搭档。
1950年3月,刘西元和梁兴初带领38军越过鸭绿江,成为志愿军的先遣队准备迎战美军。第一次战役时,38军信心满满,但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判断,错失了关键时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时,彭老总命令38军迅速向熙川进攻,切断美军逃跑的路线。但途中,38军误信了关于熙川有黑人团的传闻,谨慎过度,未敢大胆推进。等他们赶到目的地时,敌人早已撤离。
这次失误引发了彭老总的怒火,召开总结会时,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38军,甚至直接表示要撤销38军的番号,并指责梁兴初是“鼠将”,言辞尖锐,甚至提到“斩马谡”的话。这一切对梁兴初和刘西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彭老总的批评虽然严厉,但他希望38军能从这次教训中汲取经验,做得更好。
回到队伍后,刘西元主动带头反思:“这场战斗我们打得不好,梁军长和我都有责任,但正是这个教训,让我们更加清醒,下一仗我们一定要打出38军的威风,洗刷之前的耻辱!”
很快,第二次战役开始,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亲自来38军督战。这次任务是攻占德川,歼灭李承晚伪军第七师。刘西元和梁兴初带领38军113师,采取迂回战术,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很快,第七师被消灭,德川顺利占领,38军的战士们心中的那股劲终于得到了释放。
接下来的任务是攻占三所里和龙源里,阻止敌军的南撤。德川到三所里之间有72.5公里,地势险峻,志愿军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而且,给他们的时间仅有17个小时。但38军113师毫不畏惧,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用双腿超越了敌人,成功占领了三所里和龙源里,创造了17小时内行进百余公里的奇迹。
这一胜利让彭老总大为欣喜,并决定奖励38军。当他看到“第38军万岁!”的字样出现在嘉奖令上时,刘西元和梁兴初泪流满面——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
除了在抗美援朝中的功绩,刘西元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有过一段震撼人心的经历。为稳固东北,中央委派他到通化任中共地委书记。为了确保地方稳定,刘西元化名“刘东元”,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刚到通化时,县党部书记孙耕晓试图拉拢他,要求刘西元承认国民党公安的合法性,并让他挂上县党部的牌子。面对这种无理要求,刘西元毫不退让:“我们不会挂牌子,东北不容国民党!”
孙耕晓暴跳如雷,立刻组织公安和土匪向通化进攻。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刘西元沉着应对,指挥防守的同时,向东北挺进纵队请求支援。最终,国民党反动派被打退,通化的局势得到稳定。
之后,刘西元认识到,只有彻底消除反动武装,东北才有可能稳定。1946年除夕,反动派头目准备在初一凌晨发动暴动。刘西元得知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将十余名反动派头目抓捕。然而,暴动的指挥官依然没有被抓获。
暴动在凌晨爆发,日伪军冲进机关大院,刘西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指挥战士们进行反击,并且迅速解决了所有被捕的反动派。最终,敌方的制高点被摧毁,暴乱平息。通化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这场事件震动了国内外。1957年,刘西元访问日本时,仍有人提起“刘东元”的故事,表示敬意。
1952年,刘西元被中央召回,担任青年部副部长。1955年,他仅38岁便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中最年轻的。尽管后来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刘西元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未曾放弃。
1968年国庆节,周总理在审定观礼人员名单时,注意到刘西元缺席,立即要求将其加入名单,并表示他应当出席。周总理的这一指示,几乎等同于对刘西元历来功绩的认可。
那年国庆节,刘西元穿上崭新的军装,光荣地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对他作为军人的崇高褒奖。
1969年,刘西元先后担任了兰州军区和南京军区的副政治委员。1983年,他正式退休。
离休后的刘西元依然关心国家的发展,并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吉安县的“将军园”便是他亲自协调资金建设的成果。后来,他得知家乡将修建农贸市场,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3000元,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7年7月,刘西元老将军因病去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