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活得更久,反秦起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秦始皇去世的晚些年,或许整个天下都无法爆发反秦起义。秦始皇在位时,尽管国家劳役沉重,但由于他强硬的统治和无所不在的监控,几乎没有人敢挑战秦朝的权威。
《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秦始皇命令将军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击败胡人,夺回黄河以南的土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击匈奴之战。到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他又征召了逃亡的罪犯、入赘之人、商人等,组成军队攻占陆梁地区,开设桂林、象郡、南海郡,为了安置那些罪犯,秦始皇派他们去戍守远方,这就是南征百越之战。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他修建了从九原到云阳的大道,这条道路直接通向各地,提升了整个秦朝的行政效率。为了支撑如此庞大的帝国,他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内兴建了朝宫,起初建造了雄伟的前殿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足以容纳上万人。此外,数十万被征召的刑徒在阿房宫及骊山项目中辛勤工作,许多原料如北山石材、荆地木材都被运到此地。到最后,关中地区的宫殿数量已达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而朝廷则在东海附近树立了石碑,标志着秦国的东门。
尽管秦始皇采取了如此极其严厉的政策,并强制实施大规模的修建工程,民众苦不堪言,但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反秦起义爆发。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在秦始皇治下的早期经历。刘邦当时担任亭长,负责押送犯人到骊山。途中,许多犯人都选择了逃跑,刘邦也意识到这些人很可能都已经在逃亡的路上消失了。于是,他在丰西泽停下,喝酒时对手下的人说道:“你们走吧,我也准备逃命去了。”不过,当时刘邦并未有反秦的念头,他只是对自己身边的局势感到无望。
更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时常说“东南有天子气”,因此他多次巡游东南,试图压制这一地区的异气。刘邦疑心这与自己有关系,因而选择藏匿在芒山、砀山的山区间。尽管刘邦当时已有数百人随行,但他并未发动反秦的行动,仅仅是躲藏起来,避开了朝廷的追捕。
然而,刘邦的行为并不能算作反秦,他的逃亡更多是出于生存的考虑。而秦始皇的绝对权威和严密的政权网络使得其他类似的反叛行为都无法真正形成威胁。直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陈胜吴广起义,才出现了实际的反秦浪潮。
陈胜的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的七月。当时,陈胜等戍卒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在陈地自立为楚王,迅速派兵攻占周围的地区。因东南百姓普遍不满秦朝的暴政,尤其是繁重的兵役和徭役,陈胜的起义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当地的年轻人纷纷举起反秦旗帜,杀死了秦朝的守卫。反叛人数迅速激增,许多人投身起义,甚至难以计数。
在这一过程中,秦朝中央却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即使朝廷接到关于叛乱的报告,秦二世也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些盗贼,不值得关注。于是,陈胜得以迅速扩展起义军,甚至西征至函谷关。
然而,秦朝的强大军队终究没有让起义轻松成功。当章邯带领秦军赶到时,立即对起义军发起进攻,最后成功将起义军击溃。陈胜最终被自己的车夫杀害,而反秦运动一度陷入低谷。
秦二世的昏庸与陈胜之败
尽管秦朝中央政府没有预料到反秦起义的迅猛发展,陈胜吴广的起义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其原因之一是秦朝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镇压。赵高的政治把控使得信息迟缓,许多反叛者得到了发展空间。事实上,起初陈胜的起义军不过只有900人,而不到一个月,人数已突破十万,这种迅速壮大的局面,若秦始皇在世,绝不可能发生。
如果秦始皇延年益寿,他绝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凭借他无与伦比的统治能力,他将能够迅速调动军队,打击起义在萌芽阶段。即使起义者人数迅速增加,面对秦始皇的强大军队,反秦者根本无法撼动秦朝的统治基础。
若秦始皇晚死,反秦之势未必能成
秦朝的根基,尤其是关中、巴蜀、汉中等地的传统支持力量,始终站在秦朝一方。陈胜吴广等人的反秦起义主要来自东方六国的百姓,这些人因对秦朝的暴政深感不满而起义,而秦朝的传统支持地,如关中和巴蜀,并未反秦,反而坚定支持秦朝。
而且,秦始皇若仍在世,他的政治远见与军事能力将有效遏制任何反叛的滋生。蒙恬、蒙毅、扶苏、李斯等得力的文武大臣还会为秦朝效力,秦朝的军事力量将远强于当时的秦二世。这也意味着,即使如刘邦、项羽那样的英雄人物再能战斗,若与秦始皇对立,最终的结局依旧是失败。
因此,如果秦始皇活得更久,陈胜吴广的起义或许就永远没有机会成功。这不仅是因为秦朝的军事力量更强大,更因为秦始皇的威严和统治能力足以压制任何反叛之势。可以说,若秦始皇在世,整个反秦起义将无法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