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9 年,秦末的天空阴霾密布,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点燃了反秦的烽火,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在这乱世之中,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崭露头角。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天生神力,英勇过人。他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聚集了大批江东子弟,势力如燎原之火般壮大。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章邯、王离的部队,威震天下,各诸侯军对其俯首称臣,成为反秦义军的实际领袖。
刘邦,出身沛县亭长,为人豁达豪爽,善于用人。他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一班沛县豪杰的辅佐下,也拉起了一支队伍。刘邦深知自己实力不及项羽,故而一路西进时,注重收买人心,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颇得百姓拥护。他率先入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推翻了秦朝统治。
按照之前各路反秦义军与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一步进入关中,本应称王。但项羽自恃功劳最大,实力最强,岂会甘心让刘邦坐拥关中。他得知刘邦已入关后,勃然大怒,立即率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驻扎在鸿门,准备与刘邦一决雌雄。
此时的刘邦,仅有十万兵力,与项羽相比,悬殊巨大。项羽的谋士范增,老谋深算,他敏锐地察觉到刘邦志向远大,若不趁早除掉,日后必成大患。于是,他极力劝说项羽攻打刘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项羽听后,心中杀意顿起,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个意外的人物改变了局势的走向,他便是项羽的叔父项伯。项伯早年曾杀人,被张良所救,对张良感恩戴德。而张良此时正是刘邦的重要谋士。项伯得知项羽即将攻打刘邦,担心张良性命不保,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良,劝他赶紧逃走。
张良却不肯独自逃生,他将此事告知了刘邦。刘邦大惊失色,深知自己根本无力抵挡项羽的进攻。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决定亲自拉拢项伯。他好酒好肉款待项伯,又是敬酒又是攀亲,言辞极为谦卑:“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被刘邦的诚意所打动,不仅答应为刘邦在项羽面前美言,还嘱咐刘邦次日一早一定要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刘邦只带了张良、樊哙等少数随从,来到鸿门拜见项羽。一见到项羽,刘邦便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说道:“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羽本就是个直性子,见刘邦如此谦卑,心中的怒气顿时消了几分,说道:“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就这样,一场大战的导火索被轻轻熄灭。
随后,项羽设宴款待刘邦。酒过三巡,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又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下令杀了刘邦。然而,项羽却始终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见项羽下不了决心,便起身走出营帐,找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庄领命,进入营帐,对项羽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同意了。项庄拔剑起舞,剑势逐渐逼近刘邦,情况万分危急。
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他担心刘邦被杀,于是也站起身来,拔剑与项庄对舞,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始终无法下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见势不妙,急忙跑到营帐外,找来樊哙。樊哙一听刘邦有危险,二话不说,手持盾牌,强行闯入营帐。他怒目圆睁,瞪着项羽,头发竖起,眼角都要裂开了。项羽见樊哙如此勇猛,心中一惊,手按佩剑,问道:“客何为者?” 张良连忙介绍说:“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羽称赞道:“壮士!赐之卮酒。” 左右递上一大杯酒,樊哙一饮而尽。项羽又说:“赐之彘肩。” 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用剑切着大口吃起来。项羽问他:“能复饮乎?” 樊哙慷慨陈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的一番话,说得义正言辞,项羽一时竟无言以对,只好让樊哙在一旁坐下。
刘邦见形势稍缓,便借口上厕所,趁机与樊哙等人商议逃走之事。樊哙建议刘邦赶紧离开,刘邦却担心不辞而别会得罪项羽。樊哙急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刘邦觉得有理,于是留下张良向项羽辞谢,并将一对白璧和一对玉斗分别送给项羽和范增。刘邦带着樊哙等人,从小路抄近道,一路快马加鞭,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张良估计刘邦已经安全回到军中,才走进营帐,向项羽谢罪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羽问道:“沛公安在?” 张良回答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羽听后,竟然没有发怒,只是默默收下了白璧。范增则气得将玉斗扔在地上,拔剑击之,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项羽为何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这一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论。从性格上看,项羽自恃武力,骄傲自大,他认为刘邦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无需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除掉他。他重情重义,被刘邦的谦卑和项伯的求情所打动,心中的杀意渐渐消散。同时,项羽优柔寡断,在关键时刻缺乏果断决策的能力,错失了诛杀刘邦的最佳时机。
从局势上分析,当时虽然项羽实力强大,但各路诸侯刚刚联合起来反秦,内部并不稳定。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贸然杀死刘邦,很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恐慌和不满,导致反秦联盟破裂。项羽或许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犹豫不决。此外,项羽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而刘邦的军队虽然兵力较少,但在关中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且以逸待劳。如果双方真的开战,项羽也未必能轻易取胜。
鸿门宴上,项羽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机会,为日后的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这一历史事件,充满了戏剧性与悬念,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常。倘若项羽当时果断下手,历史又将走向何方呢?这或许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