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的责任变得愈发沉重。刘备临终时留给诸葛亮的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深深刺痛了他,使得他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倍感压力。这句话几乎成为了诸葛亮心中的一块巨石,时刻提醒着他肩上的重担。
在历史上,刘禅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极为昏庸无能。甚至有一句话“此地乐,不思蜀”,引得司马昭捧腹大笑。司马昭疑惑,一个如此无能的帝王,诸葛亮究竟为何依然愿意为其北伐?可是,司马昭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刘禅真的是那个无可救药的“阿斗”吗?
若真如外界所言,刘禅如此昏庸,诸葛亮为何不自己取而代之呢?至少暂时接管朝政,毕竟他的能力早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事实上,刘禅继承了父亲刘备的帝位,虽年纪尚小,但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去世时,刘禅仅有十六岁,如何让一个孩子承担起治国理政的重担?显然,需要一位有德行、有能力的辅佐大臣,而这个人正是诸葛亮。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诸葛亮不仅要为蜀汉的北伐筹划,还要承担管理朝政的繁重任务。他日夜操劳,几乎没有停下过脚步,但作为刘备托孤之人,他的心中没有怨言,因为这是刘备的最后嘱托。而刘禅,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并未在治国理政上有所进步,依然如个孩子般生活,对政事不闻不问。
在这一代的皇帝中,刘禅算是一个“傻乎乎”的人物,与曹操的儿子曹冲形成鲜明对比。曹冲天资聪慧,才干出众,可惜英年早逝,而刘禅则活到了六十五岁,甚至被敌国掳走,也未遭到杀害。或许,刘禅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不堪,他也许只是缺乏足够的勇气与果断,才导致外界对他的误解。
诸葛亮虽然身心疲惫,但依然不断指导刘禅,帮助他学习管理国家的智慧。他不仅让刘禅读书,还教他武艺。刘禅的武艺或许并未派上太多用场,但诸葛亮所编写的治国策略,刘禅都如数家珍。诸葛亮为刘禅制定的学习计划,也让他熟知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经典治国之书。刘禅并非一无所长,他至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治国理念,只是在当时的局势下,选择了让出权力给诸葛亮。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汉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当刘禅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他悲痛欲绝,亲自迎接诸葛亮的灵柩。他痛心疾首地称诸葛亮为“相父”,这份情感是真挚的,毫不掩饰。若有任何人敢诋毁诸葛亮,后果可想而知。李邈就是其中一个曾经挑战诸葛亮威权的人,最终也因刘禅的怒火而死。
李邈在早年曾公开质疑刘备的行为,还直言不讳地指责刘备不义。刘备面对李邈的指责,尽管愤怒,却并未直接动手。直到诸葛亮死后,李邈又一次挑起事端,怀疑诸葛亮有篡权之心。刘禅听后震怒,立即下令将其斩首,这一举动也让宫中的旧臣们放下了心中的顾虑。毕竟,李邈的死亡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动荡,反而加强了刘禅的威信。
紧接着,刘禅又遇到了另一位难缠的老臣——刘琰。刘琰与刘备有深厚的交情,但他性格乖张,常言不慎,甚至因此惹怒了许多人。更糟糕的是,刘琰的妻子因长得漂亮,深得太后的喜爱,一度在宫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刘琰误以为妻子与刘禅有染,愤怒之下将其毒打,最后将妻子赶出家门。胡氏无处可去,最终只能向刘禅求助。刘禅听后,毫不犹豫地处理了这件事,将刘琰斩首,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此举令宫中老臣们大为震惊,也让他们更加敬畏刘禅。
不过,刘禅的权力并非完全稳固。继诸葛亮死后,他不仅面对内政的挑战,还有来自将领们的动荡。杨仪便是其中之一。杨仪在诸葛亮去世后,擅自处置魏延,甚至连魏延的三族也未能幸免。这一举动令朝中的将军们感到十分不安。刘禅在得知此事后,决定让杨仪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于是将杨仪贬为平民。杨仪不服,最终自杀在监牢中,这一事件也让朝中的武将们稍感安慰,至少不再如以前那样惶恐不安。
刘禅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谓是干得颇有一手,先是斩杀李邈,安抚了诸葛亮的旧部;再是整治了刘琰,打击了嚣张的老臣;最后,处理了杨仪,稳住了武将们的心。在这三场斗争中,刘禅展现出了出奇不意的决断力和政治智慧,这也让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皇帝的真正能力。或许,刘禅的“傻”并不代表真正的无能,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行动,证明了他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深知何时该放手,何时该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