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殿试的评定工作结束后,主考官徐桐与三十多名副考官经过严密筛选,最终挑选出了排名前几的试卷。然而,在决定前三名时,李若农,一位副考官,却突然指出其中一份试卷值得给予“点元”的荣誉。他激动地说:“这篇该点元,这篇该点元!”
徐桐仔细地查看了李若农所指的这份试卷,表示不同意,认为这篇答卷不应获得点元。两人因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他考官见状,赶紧劝解,两人最终达成妥协,决定将这篇试卷列为第三名,称之为“探花”。
第二天,徐桐将前十名的试卷呈上,光绪皇帝阅卷时,面对其他考生的答卷都没有太多反应,但当他的目光落在探花的文章中时,突然露出了动容的神情。光绪皇帝指着其中的八个字说道:“朕想以第三本点元,可否?”
徐桐听后面色一沉,但仍然恭敬地回应,毕竟皇命难违。于是,原本是第三名的骆成骧,便一跃成为了清朝四川唯一的状元。
骆成骧,生于1865年,四川资中。他的祖先原本是浙江义乌的,但在明末的战乱中迁至四川资中。家族世代务农,生活贫苦。由于家境并不富裕,骆成骧的父亲不希望儿子被困在田间劳作,因此从小便供他读书,并对他严格要求。骆成骧也不负重望,聪慧过人,才华横溢,早早就得到了师长的青睐。
据传,当时四川的张之洞曾无意间读到过骆成骧的文章,深感钦佩,并公开称赞骆成骧将来定能有所成就。17岁时,骆成骧考中了秀才,并深得恩师高培谷的喜爱。随即,他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继续深造。
1893年,骆成骧参加了乡试并顺利中举,之后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然而初次会试失利,在京城停留了一年后,他再次挑战,并最终通过了会试,接着参加了殿试。在这次殿试中,骆成骧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光绪皇帝的青睐,一举登上了状元之位。
清朝的殿试题目其实有一定的套路,往往围绕一些固定的主题展开,关键是看考生的文笔是否出彩,书法是否精湛。李若农之所以认为骆成骧值得获得点元,正是因为他的答卷用词严谨,气势磅礴,至少书写了三千字的朝政篇章,而徐桐却认为他的书法并不出色,因此不该获得点元。
那么,究竟光绪皇帝为何选择了骆成骧?他在阅卷时看到的那八个字又是怎样打动了他呢?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国家内部战乱不断,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四伏。在这种危急时刻,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思索救国的办法。洋务运动的兴起一度给清朝带来了一线希望,但甲午战争后,这点希望也随之破灭。清廷内部腐败严重,外患不断,光绪皇帝也感到压力巨大。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光绪皇帝出题时以“治兵、会计、节俭、农事”为主题,试图通过殿试来寻找能为国家复兴献策的才俊。而骆成骧的答卷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 治兵:骆成骧建议皇帝亲自主持大阅,奖惩分明,严明军纪,增强军队战斗力;
- 会计:他主张清查财务,严厉惩治贪官,整顿财赋,恢复国库;
- 节俭:他提议皇帝以身作则,约束官员的奢侈浪费,严格控制财政开支;
- 农事:他建议皇帝督促各地官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善百姓生活。
他的文章直言不讳,针砭时弊,逻辑严密,辞章优美。他引用了贾谊、董仲舒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他引用了《旧唐书·李靖传》中的一句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展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忠诚和对光绪皇帝的赤诚忠谏。正是这八个字深深触动了光绪皇帝的心弦,令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最终决定将骆成骧列为状元。
骆成骧也因此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在当时,清朝的国力日渐衰弱,骆成骧心怀国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效力。他与同科进士康有为交情深厚,且康有为的故乡与李若农相近,李若农曾力挺骆成骧为状元。
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康有为和其他维新派人士开始主张改革,骆成骧也参与其中,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慈禧听闻骆成骧的背景后,认为他可能支持光绪皇帝,于是开始防范他。为了打压骆成骧,慈禧将他调往贵州担任主考官,实则是要将他远离京城。
骆成骧并未畏惧,转而请假回乡服丧,三年后,他再次返回京城。慈禧见软的不行,便准备将骆成骧调往更远的广西,但骆成骧毫不在意,直接申请去日本留学,最终在慈禧去世后归国。
在慈禧死后,宣统皇帝接任,骆成骧本准备大展拳脚,但没想到大清帝国很快便灭亡。爱国心切的他,曾多次想以自杀来表达对朝廷的忠诚,但在家人的劝阻下未能成功。随着时局变化,他逐渐放下执念,带着家人回到了成都。
后来,骆成骧成为了四川大学筹备处的处长,为四川大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曾经是状元,但他始终保持清贫,不为名利所动,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原则。最终,他被人称为“穷状元”。
1922年,骆成骧去世时,家中依然清贫,甚至连棺材的钱都没留下。最后,还是邻里乡亲帮忙料理了后事。骆成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虽身处晚清动荡时代,但他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活得坦荡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