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我们讲述了左宗棠在六次科举失败后,决定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在挚友胡林翼(两江总督陶澎的女婿,陶澎又是左宗棠的亲家)的引荐下,左宗棠成为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骆秉章对左宗棠极为信任,几乎将所有事务交给他处理。经过六年的幕府生涯,左宗棠声名大噪,以至于有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说法。朝中许多达官显贵纷纷向皇上推荐左宗棠,希望他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出力。
然而,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左宗棠的赫赫声名也招来了不少嫉妒与敌视。咸丰九年,樊燮在朝中陷害左宗棠,差点使得左宗棠的名誉毁于一旦。所幸,左宗棠得到了咸丰帝信任的户部尚书肃顺的帮助,才得以洗清冤屈。
但这一事件让左宗棠深刻认识到官场的复杂与险恶,他随即向湖南巡抚骆秉章请辞,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幕府生活。咸丰十年正月,左宗棠收到好友胡林翼的信,劝他暂时不要北上,尽管他已经脱罪,但京城中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仍未平息。同时,另一位好友王柏心也写信建议左宗棠投奔胡林翼或曾国藩。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左宗棠决定前去拜访曾国藩。曾国藩接纳了他,并将其留在了自己的幕府。
不久之后,咸丰帝下旨,希望曾国藩能够重用左宗棠,将其才华发挥到极致。虽然左宗棠与曾国藩在性格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二人之间的友谊深厚。曾国藩曾因谨慎而未能公开为左宗棠辩护,但当左宗棠清白后,曾国藩毫不犹豫地向咸丰帝奏请,推荐左宗棠。咸丰帝在看到奏折后,很快将左宗棠升为四品官,开始协助曾国藩处理事务。
此时,左宗棠虽然名声显赫,但一直未曾担任正式官职。经过樊燮构陷一案的波折,左宗棠被破格提拔为四品官,正式进入了朝廷的官僚体系。此后,当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时,左宗棠也得到了指派,开始在长沙招募兵员,筹建自己的部队以支援安徽战事。这个新军队被左宗棠称为“楚军”,并且在湘军中挑选了一批忠勇善战的旧部将领,如崔大光等人。各地的县城也开始招募士兵,组成了四个500人规模的营,同时设立四个总哨,每个哨有230人。再加上原湘军王鑫的旧部1400人,左宗棠的楚军迅速成长为一支5000人的队伍。
左宗棠能将王鑫的旧部纳入麾下,得益于他与王鑫的深厚友谊。王鑫虽然勇猛,性格直率,不喜听从曾国藩的命令,导致曾国藩对他并不重视。此时,左宗棠组建楚军,王鑫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宿。王鑫对左宗棠十分钦佩,加入楚军后,他的勇气和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可惜,在咸丰七年,王鑫战死沙场。他去世后,他的弟弟王开琳继承了其部队,继续为左宗棠征战,成为楚军的主力。
左宗棠对楚军实施了严格的军规,规定凡是参与烧杀抢掠的行为,必须斩首示众;所有军饷和军需品必须按市场价格购买,严禁私自侵占百姓财物。通过这种严苛的纪律,楚军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强悍。八月,楚军抵达景德镇,与太平军交战,这是楚军成立后的第一次实战,左宗棠带领部队取得了胜利,为自己在江西打下了基础。
三个月后,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猛将鲍超联手伏击太平军黄文金部,攻占了建德。接连的胜利令曾国藩向咸丰帝报告,咸丰帝给予左宗棠三品京堂候补的荣誉。在咸丰十一年二月,楚军又成功击退了太平军李世贤部,迫使其撤退至浙江。
同年六月,左宗棠被任命为太常寺卿,返回江浙支援战事。到了七月,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咸丰帝在热河去世,慈禧太后与慈安联合发动辛酉之变,剿除八位辅政大臣,开始垂帘听政。尽管宫廷发生了剧变,但左宗棠的政治地位未受到影响,反而在曾国藩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正式成为清朝的封疆大吏,开始独当一面。
同治元年,左宗棠的楚军与太平军残余部队在浙江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经过一年多的交战,局势逐渐明朗。到了同治三年二月,左宗棠决定发动对杭州的攻势,终于逼迫盘踞在此的太平军头目王海洋放弃城市并逃跑。楚军成功占领杭州,朝廷得知此讯后,立即加封左宗棠为太子太保,并赐予黄马褂以示褒奖。
至此,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宣告失败,长达14年的战乱接近尾声。尽管湘军作为主力部队立下赫赫战功,但左宗棠在创建楚军时的努力也同样功不可没。他曾协助曾国藩创立湘军,后又独立创办楚军,两支队伍联手最终迫使太平军走向败亡。
同治三年,南方的太平天国余部虽然被基本剿灭,但北方的陕甘回民起义仍在继续,新疆地区的局势也变得愈加复杂。同治六年,浩罕汗国首领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洪福汗国,而同治十年,沙俄趁机占领了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