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屠夫”一词往往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因暴力或权谋而声名狼藉的人物。提到这两个字,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白起,这位屠杀了45万赵军的将领,他的血腥事迹令世人震惊。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令人毛骨悚然的“屠夫”却并非只有他一人。真正的“恶魔”往往更为狡猾、冷酷。比如“屠城”这一词,它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恐怖和血腥,而其中一位被后世称为“地狱的恶魔”的人物,便是那个曾因欲望与仇恨驱动而踏上血腥道路的多铎。
1643年9月,皇太极去世,这一历史事件在后金政坛引起了空前的波动。作为一代帝王的死去,必然意味着随之而来的皇位之争,后金也未能例外。争夺帝位的两大阵营分别是由多尔衮和豪格为首的两股势力。两派对立,最终陷入了僵局,谁也无法彻底压倒对方。而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僵局——多尔衮面临皇位继承的压力时,竟有“傻白甜”发出了“若不允(多尔衮即位),当立我。若不立我,论长当立”的言论。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此时也冒了出来,表露出自己欲争皇位的野心,虽然最后他并未如愿,但这一幕却揭开了他日后悲剧命运的序幕。
然而,最终福临登基成为皇帝,年仅六岁的他依旧无法掌控局面。多铎与齐尔哈朗辅佐他,但实际上,最有权势的还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多尔衮稳固了权力后,多铎的愤怒和嫉妒渐渐积压在心头,最终爆发出来。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多铎将注意力转向了美色与军事,他的暴戾与恶行从此开始蔓延。
1643年10月,多铎为打压多尔衮,竟霸占了范文程的妻子。范文程是后金的重要文臣,深受多尔衮的宠信。多铎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激怒多尔衮,并没有受到任何法律的制约。因为在当时的八旗制度下,多铎作为正白旗的旗主,权力可以使他为所欲为。即使如此,齐尔哈朗对此事并未作出任何处罚,反而成了多铎施暴的助力。
多尔衮最终对多铎进行了处罚,虽为“兄弟情深”,但他的行为依然触怒了多铎的内心。尽管表面上多铎有所收敛,但他内心的愤恨并未得到缓解。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逐渐将自己转变为一位冷血无情的战士,开始肆意横行。甚至当他面对战场上的残酷情况时,丝毫不曾心软,屠城、屠杀百姓,变得麻木与冷酷。多铎的心境转变,源自他小时候母妃阿巴亥为皇太极所逼,殉葬给努尔哈赤事件中的巨大的创伤。这一经历无疑给他内心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也成为了他日后逐渐变得冷酷无情的根源。
多铎的成长,背后深藏着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作为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他常常享有特殊的待遇,也因此形成了他不拘小节、倔强傲慢的个性。年仅13岁时,他便被任命为正白旗的统领,手下的权力和势力都相当强大,这让他逐渐形成了目中无人的性格。尽管皇太极在位时为了弥补对多铎的溺爱与遗憾,特别关照他,并使其为后金开疆拓土,但这些宠爱并未弥补他心中的痛苦。幼时的宠爱和父母的丧失,使得多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愤懑,逐渐走上了复仇与疯狂的道路。
然而,真正让多铎的残暴本性彻底显现出来的,还是福临继位后他与兄长多尔衮的权力斗争。在此背景下,他逐渐变得无法无天,变得暴虐成性,最终在战场上犯下了滔天罪行。1645年,扬州的守将史可法在清兵攻城时英勇抵抗,虽然城池最终被破,史可法却依旧坚守到底,不愿投降。史可法的忠诚与坚定令多铎感到愤怒,他决定对扬州百姓下手。经过长达十天的屠杀,扬州的百姓几乎全数死于非命。多铎的残忍行为在这一刻暴露无遗,扬州成为了他“屠城”行径的一个血腥象征。
然而,这还远不是多铎的终结。在攻占南京后,多铎以“剃发令”强迫百姓屈服,进一步激化了百姓的反抗情绪。当江阴百姓拒绝剃发时,清军再次发起了血腥进攻。这场战斗持续了数日,最终江阴的百姓宁死不屈,然而多铎却依然毫不手软,将数十万无辜百姓屠戮殆尽。
可惜的是,恶有恶报。多铎在36岁时突然染上天花,痛苦地死去,结束了他血腥暴虐的一生。人们常说,恶行终会有恶报,多铎的死亡,也为他所犯下的种种罪行画上了句号。这位曾经的“屠夫”,最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