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在挑选皇后时格外重视出身,目的是利用皇后和她母族的力量来巩固政权。举例来说,康熙的发妻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她的选定正是为了配合康熙和孝庄文皇后一同铲除鳌拜。又如顺治帝的废后与第二位皇后均为博尔济吉特氏,来自孝庄文皇后的娘家科尔沁草原,尽管顺治帝并不愿意,但在清朝初期,“满蒙联姻”是必须的政治策略。
然而明朝的做法与之截然不同,在选择皇后时,他们更加注重女子的举止与容貌,至于出身反而不那么看重,尤其是出身太高的女子,反而可能成为阻碍。明朝倾向选择来自普通家庭的女子,认为这些女子能够凭借自己的贤良淑德辅佐帝王,带来简朴的宫廷氛围。明太祖朱元璋便有明确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旨在防止外戚干政,威胁到皇权。
正是因为有了朱元璋这样的规定,文思院副使之女王喜姐最终被选入宫中,成为万历帝朱翊钧的发妻,且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皇后位置上待得最长的皇后,享有“女中尧舜”的美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历史上唯一的万历帝皇后,来了解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
万历帝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任皇帝,他在六岁时便被封为太子,十岁时继承了帝位。万历五年正月,万历帝才十五岁,便开始着手挑选皇后。在两位皇太后的指导下,礼部开始为他选秀,选拔过程主要在京师和直隶地区进行,最终有450多名女子参与。经过层层筛选,王喜姐和另一位陈氏女子被选中,经过多次对比,最终王喜姐脱颖而出,被定为皇后,而陈氏则没有被选为皇后,甚至连妃嫔的职位也未能获得。
根据明朝的传统,皇帝大婚时不仅要选定皇后,还会从其他女子中挑选两位为妃。除了王喜姐,刘氏(后来封为刘昭妃)和杨氏(封为杨宜妃)也被选为妃子。然而,虽然王喜姐在万历六年即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但因年纪较小,内阁首辅张居正建议推迟婚期,最终他们的大婚定在万历六年二月十九日。
王喜姐虽与万历帝婚前并未有深交,但万历帝对她一见钟情,十分满意。婚后,王喜姐尽心尽力管理后宫,善待两宫皇太后,表现出极高的孝心,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她端庄、谨慎的性格使她无论在宫廷内外都具备了母仪天下的气质。
作为一位贤后,王喜姐心胸宽广,从不妒忌,清楚地理解到万历帝作为帝王有责任广纳妃嫔,延续皇室血脉,因此她并未因万历帝宠爱其他妃嫔而心生不满。反而她在无数次的宫廷斗争中展现出极大的智慧和包容,保护了许多因宠爱缺失而受冷落的妃子。
万历帝与王喜姐的感情在多数时光中是和谐的,但最具争议的是“太子之争”。由于王喜姐始终未能为万历帝生下嫡子,根据明朝的惯例,长子应为皇太子。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生母王恭妃本是一位宫女,且并不受宠。相反,郑贵妃自入宫后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被封为贵妃,并在生下皇三子后迅速晋升为皇贵妃。万历帝非常宠爱郑贵妃,甚至希望将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立为太子。尽管如此,王喜姐依旧未对郑贵妃的宠爱表示任何嫉妒,依旧安分守己,尽力履行作为皇后的职责。
王喜姐的贤德不仅体现在后宫的管理上,她在协助万历帝处理朝政上也表现得无可挑剔。每当万历帝懒于批阅奏折时,王喜姐总能将那些堆积的奏折整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能在万历帝提到某一件奏折时立即拿出相关文件,展现了她出色的管理和辅助能力。
此外,王喜姐在宫廷中也是慈善的代表。她不仅资助过许多贫困地区的灾民,还将部分宫廷开支转为军饷,以帮助大明王朝的士兵。她的这种行为不仅赢得了民众的尊敬,也为万历帝带来了更多的支持。
王喜姐的贤德让她在历史上获得了“女中尧舜”的赞誉,像她一样被称为“女中尧舜”的皇后并不多见。历史上还有一位被如此称赞的皇后——明仁宗的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她在辅佐多位皇帝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才能。
尽管王喜姐在宫廷中长期未能为万历帝生下嫡子,万历帝依然始终保持对她的尊重,不曾让她的地位受到威胁。即使郑贵妃深得宠爱,也无法撼动王喜姐在宫中的位置。
万历帝与王喜姐的关系一直较好,王喜姐的千秋节时,朝廷上下纷纷献上贺礼,表现出她在整个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王喜姐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最终在万历四十八年去世。万历帝因深爱王喜姐而痛不欲生,甚至在她去世后五天也因悲伤病倒。
王喜姐去世后,万历帝深感失落,直至他自己也在数月后去世。万历帝去世后,皇太子朱常洛继位,史称明光宗。然而,他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一个月后便病故,之后朱由校继位,即明熹宗。在明熹宗登基后,才为祖父万历帝和嫡祖母王喜姐上册宝,两人最终合葬在定陵。
尽管郑贵妃曾一度得宠,并为万历帝生下皇子,但最终王喜姐的地位无可动摇,威望亦极高。王喜姐未能为万历帝生下嫡子,是她人生的一大遗憾,而长达十几年的“太子之争”也因此陷入僵局。然而,无论如何,王喜姐的贤德和智慧让她成为了万历帝唯一正式册封的皇后,且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