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功高震主”一直是君臣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几乎成为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悲剧。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功臣的态度各有不同,有些君主宽厚待人,比如秦始皇面对大将王翦时,公开承诺绝不会加害他;唐太宗李世民则不仅不杀功臣,还大力提拔封赏他们。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截然不同,他对那些曾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们多采取极端手段,往往是除之而后快。正因如此,能够幸存下来的功臣寥寥无几。那么,在这群人中,最为幸运的究竟是谁呢?
如果说到最幸运的功臣,徐达的名字绝对无法绕开。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和结义兄弟,自朱元璋返乡起兵招兵买马时,徐达便注定走上了崛起的道路。他一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占了滁州、和州等多个重要城池,战功赫赫。随着朱元璋声名鹊起,起义军逐渐壮大,成为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而徐达则被朱元璋钦定为大将军,与名将常遇春并肩作战,屡次擒敌斩将,成为朱元璋左右护卫的重要支柱。
不久之后,朱元璋率领大军抵达应天府,迎来了真正的严峻考验。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仅有元朝残余军队,还有野心勃勃的地方诸侯,如陈友谅和徐寿辉。尤其是陈友谅,势力强大,长期积蓄兵力,兵员远超朱元璋的军队。面对这种形势,朱元璋决定先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定性的战役。陈友谅的军队人数众多,兵力雄厚,拥有众多大船,而朱元璋军队则以小船为主,正面硬碰恐难取胜。为此,朱元璋采用了迂回战术,采取拖延与骚扰的策略,渐渐消耗对方实力。
令陈友谅愤怒的是,朱元璋军队的骚扰战术效果显著,短时间内便俘获了数名敌军士兵。愤怒至极的陈友谅随即下令全军进攻,双方爆发激烈厮杀。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军势处下风,箭矢纷纷飞过,险些击中朱元璋本人。而徐达始终紧跟朱元璋左右,为其拼死抵挡敌军,多处负伤。当陈友谅决定采用火攻战术时,徐达果断护送朱元璋脱险,随后率军反击,大破敌军数千人。陈友谅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狼狈撤退。
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朱元璋心情大好,回到应天后与徐达等功臣把酒言欢,商讨未来大计。那时,他们眼中只有对胜利的渴望,毫无其他杂念。随后,徐达带领军队征讨张士诚势力,成功将其擒获,进一步削弱敌对力量。稳定应天后,朱元璋决定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明朝,而徐达成为首位被封为大将军的功臣,显示了朱元璋对他的极高信任。
其他跟随朱元璋的功臣,也都获加官晋爵,并赐予“免死金牌”,相当于一张保命符,令众人欢欣鼓舞。然而,常伴朱元璋左右的徐达内心却深感忧虑。从这一刻起,龙椅上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兄弟,而是独一无二的君王。望着坐在宝座上满面笑容的朱元璋,徐达心中迷惘:他们曾经的情谊是否还能维系?还能像往昔那般把酒言欢吗?想到这里,徐达立刻甩了甩头,暗自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坚守忠诚,听从君命,朱元璋指哪里,他便打哪里。
随后,徐达率军追击元朝残军,成功剿灭敌寇,巩固了明朝的边疆。回朝后,他再获嘉奖,赏赐丰厚。朱元璋更特意赐予他一座临近皇宫的府邸,徐达虽未推辞,但内心却充满戒备。第二天,徐达带着长子徐辉祖来到这座豪华府邸前,父子俩神情迥异:徐辉祖满怀激动,而徐达则满面愁容。当徐辉祖询问何时搬入时,徐达严肃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郑重告诫:“千万不能住进去!”令徐辉祖诧异不已。徐达解释道,这座府邸曾是皇上居所,一旦入住,外界定会传言他们心怀叵测,觊觎皇位。荣誉背后,其实暗藏着沉重的警告,提醒他们绝不可生谋逆之心。
此后,无论上朝还是与朱元璋交谈,徐达都保持高度警惕。然而,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却日益加深。特别是对太子朱标倾注更多关注,似乎在为未来皇位的继承清除障碍。念及昔日兄弟情分,朱元璋决定再做一番试探,特地设宴款待徐达。席间,徐达难得喝醉。酒醒时,他发现自己身处一处陌生府邸,正是皇上之前赐给他的宅邸。心中惊慌但表面镇定,他匆忙走出门外,跪倒叩首三拜,面朝皇宫方向,表达忠心。朱元璋得知后甚感欣慰,逐渐放下对徐达的戒心。
几次试探皆被徐达巧妙化解,保全了自身安全。而朝中其他大臣却无此心细,纷纷觊觎权力,最终落得祸端。典型的例子是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继承人,掌握朝中大权,无论官员任免还是俸禄发放都需经他批准。胡惟庸一度获得朱元璋重用,但他与徐达之间却多有摩擦。胡惟庸多次设计陷害徐达,皆被其识破而未上报朱元璋,一方面无确凿证据,另一方面胡惟庸颇得宠爱。为保障家人安全,徐达选择暂时避让,反倒助长了胡惟庸的野心。
胡惟庸自认地位稳固,甚至妄想坐上皇位,遂秘密谋划反叛计划,拉拢已退休的李善长加入。然而,计划还未实施便被锦衣卫侦破。朱元璋迅速下令逮捕涉案官员,斩首三万余人,不许求情,朝廷风声鹤唳。太子朱标屡次劝父宽恕,最终仅于谦一人幸免。徐达闻讯深感无奈,暗自摇头,感叹今日皇帝已非昔日共饮兄弟。
目睹皇帝进行残酷清洗,徐达选择远离权力核心,专注镇守北京,遏制权势日增的朱棣。甚至多次推辞朱元璋的征召,宁愿安享晚年。正是凭借这份明智与谨慎,徐达得以安然度过余生,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良好口碑。到了朱元璋晚年,陪伴他左右的旧日兄弟所剩无几,孤寂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他屡次清算功臣的惨痛代价。
自古以来,君臣相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如何在权力的角逐中保持自身安全与地位,往往取决于人心对权欲的大小。徐达与胡惟庸,正是这场权力博弈中截然不同的两种典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