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太极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与政治斗争的人物。他一生娶了15位妻子,在满洲文化中,男性可以有多位妻子,平妻由嫡福晋负责家庭事务。尽管如此,皇太极的挚爱却是天聪八年迎娶的博尔济吉特·海兰珠。海兰珠出生名门,是博尔济吉特家族的贵族血统,她不仅美丽聪慧,还深得皇太极宠爱。即便后来皇太极登基,她依然成为了仅次于中宫皇后哲哲的关雎宫大福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太极给她封号为宸妃,深刻表达了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尽管海兰珠与皇太极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相伴的时间并不长。她在崇德六年因病去世,时年仅28岁,皇太极对此伤心欲绝,几乎无法自持。她的离世使皇太极的身心受到了重创,之后他健康每况愈下,经常出现突然昏迷的情况。这一年的动荡也影响了皇太极的统治,他开始减少亲自处理政务的时间,甚至尝试祈求天命。然而,他的生命依旧在崇德八年八月的一个夜晚戛然而止,死于皇后哲哲的清宁宫。死因突如其来,且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遗言。
有一个重要的政治遗留问题,就是关于皇太极继承人的选择。生前,皇太极曾表达过将自己与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福临立为太子的意愿。然而,福临年幼不到两岁便不幸夭折。之后,皇太极再未明确提及继承人问题。皇太极虽然在心中有意建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但由于未曾发布圣旨,这个问题在他突然去世后,迅速成为了满洲政坛的焦点。
朝中有两位皇太极的支持者备受关注,分别是太祖第十二子多尔衮以及皇太极的长子、战功赫赫的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亲自掌管两黄旗,这使得两黄旗在满洲八旗中地位独高,忠诚的两黄旗大臣们自然希望继承皇太极的遗志,支持豪格成为新帝。对于他们而言,支持豪格不仅是忠于皇太极,也是一种对未来政权稳定的承诺。毕竟,皇太极的其他嫡子,如皇九子福临、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年幼无力,尚未建立威望,与德高望重的多尔衮争夺皇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很快,两黄旗的贝勒大臣们便集结在肃亲王豪格的府邸,开始密谋推举豪格登基。贝勒大臣们包括开国功臣的子孙如钮祜禄·图尔格、赫舍里·索尼、费英东的儿子瓜尔佳·图赖等,他们身上承载着满洲的荣耀与历史责任。为确保豪格的继位能够获得更多支持,贝勒大臣们还计划争取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的支持,这两位亲王在朝中的声望高、实力强,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豪格的登基之路将更加顺畅。
然而,郑亲王济尔哈朗并未立即表态支持豪格,他对两黄旗的讨论有所保留,表示要先与睿亲王多尔衮商议。与此同时,多尔衮的策略已经悄然展开,他决定支持福临继位,以此维护自己的权力。多尔衮并不想在满洲政权内部引发过多冲突,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拥立福临,并辅佐他登基。这样既能避免与豪格发生直接冲突,又能保持满洲内部的稳定。
当时,福临的生母庄妃在背后默默筹谋,为福临的继位铺路。在与索尼的会面中,庄妃巧妙地引导了局势的发展,她从未直接表示支持豪格,而是通过提醒索尼皇太极生前对他及其家族的赞誉,使得索尼和其他大臣感受到了庄妃的深远用心。庄妃明确表示,若是支持豪格登基,必定违背满洲的联姻国策,影响国家的长远利益。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庄妃成功让大多数大臣倾向于支持福临,而非豪格。
在随后的议政中,越来越多的大臣倾向于支持福临的继位,多尔衮见时机成熟,主动提出支持年仅六岁的福临。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成为辅政王,开始辅佐福临处理政务。然而,尽管多尔衮表面上表现得忠诚与谦逊,他内心却始终未曾放弃成为皇帝的梦想。从那时起,权力斗争的阴影悄然笼罩了大清朝廷。
多尔衮的权力逐步巩固,逐渐在背后操控着满洲的大政,而那些曾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大臣们,也在多尔衮的打压下,遭遇了种种艰难困境。即便是在顺治帝登基后,许多曾密谋支持豪格的官员,依然未能摆脱多尔衮的控制与报复。
当顺治帝正式登基后,多尔衮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皇帝梦,而是利用自己的权力,持续争取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成功地让大多数忠诚的两黄旗大臣支持福临,但却对那些曾支持豪格的官员不放过,通过各种方式削弱他们的权力,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对于这些朝臣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忠诚与背叛、坚守与变节,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充满权力博弈、背叛与忠诚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