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三年(1887年),年仅17岁的光绪帝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按照清朝的传统,光绪帝已经到了应该开始亲政的年纪。然而,在这一年,慈禧太后早已稳稳地掌握了大清的实权,已有26年之久。她显然不愿意轻易放手这个大权,毕竟亲生儿子同治帝尚且未能成功掌权,更何况是由她抚养长大的养子光绪帝呢?
尽管如此,光绪帝作为国家的君主,朝中的许多大臣纷纷上奏,主张他应该开始独立亲政。因此,虽然慈禧太后心有不甘,她还是 reluctantly 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决定让光绪帝行“撤帘还政”之礼。
然而,慈禧并不打算完全放手权力。她开始筹划在光绪帝身边安插一个得力的“帮手”,以确保自己对朝政的控制仍然保持。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光绪帝的皇后。于是,慈禧选中了自己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静芬,让她参加选秀。静芬当时已经20岁(虚岁),超出了常规的选秀年龄,且她的容貌并不特别出众。因此,慈禧此举的真正用意,显然是让静芬成为她在宫中的眼线,继续控制大清的实权。
选秀的最后一轮进行时,剩下的8位秀女中,静芬名列其中。她的竞争对手包括了江西巡抚富察·德鑫的两位女儿、盛京工部侍郎富察凤秀的女儿、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位女儿、叶赫那拉·佛佑(慈禧庶出的弟弟)的女儿以及志颜的女儿。
按照清朝的惯例,一后二妃的选拔需要皇帝亲自挑选。若皇帝看中了某位秀女,便会将象征后位的玉如意放在她手中;若选择妃子,则是将荷包送给秀女。在这个过程中,慈禧特意安排静芬站在第一排的第一个位置,显然是想要借此位置提醒光绪帝她的“重要性”。面对慈禧的用心,光绪帝心中早有预感,他于是轻描淡写地说:“婚姻大事还是交给皇爸爸做主吧。”然而,慈禧并没有直接插手,而是默许光绪帝进行选择。
在这一轮选择中,光绪帝拿起玉如意,直接走向了江西巡抚德鑫的女儿,准备将其玉如意交给她。然而,慈禧突然厉声呵斥,迫使光绪帝不得不将玉如意交给了静芬。这一突如其来的插曲,也让光绪帝更加心生委屈。
紧接着,挑选二妃的环节开始了。光绪帝内心愈加不满,他不愿再做选妃的决定。然而,慈禧却坚持自己的安排,认为如果德鑫的女儿入宫,将来可能成为潜在威胁,因而决定将玉如意转交给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位女儿中的一位。这一切看似是光绪帝亲自挑选,实则背后早已是慈禧的深思熟虑。
就这样,光绪帝的选秀结束了,而光绪帝一生中,后宫中仅有两位皇后妃子:隆裕皇后静芬,以及珍嫔(后为珍妃)和瑾嫔(后为端康皇贵妃)。那么,问题来了,慈禧为何如此热衷于让静芬入宫为后,而又为何选中了长叙的两位女儿作为后宫的一部分呢?
这个问题的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家族背景。
我们可以从长叙家族的历史入手,了解其特殊的背景。长叙出生于满洲镶红旗包衣家族,出身并不显赫。但他的父亲裕泰却凭借自己出色的才智和能力,迅速在清朝的官场中崭露头角。裕泰自内阁中书开始,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了四川、安徽、湖南等地的高官,最终成为了湖广总督和陕甘总督。他的高官生涯使得家族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贵”世家。
裕泰家族的名声和势力,使得长叙的婚姻关系尤为重要。长叙的父亲裕泰为家族赢得了荣誉,而长叙的婚姻也并非平凡。长叙娶了四位身份显赫的妻子,其中有两位来自宗室觉罗家族,一位是宝兴的女儿,另一位则是与道光帝皇后亲王绵愉有着密切联系的宗室女子。
值得注意的是,长叙的婚姻不仅仅是权力的结合,更体现了清朝宗室与官员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这些婚姻,长叙不仅稳固了家族的地位,也加强了与其他权贵家族的联系。
在这种背景下,长叙所娶的妻子无疑都是家族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这些婚姻关系,也让长叙在慈禧面前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长叙的女儿即便并非嫡妻所生,依然能够被选入宫中,成为光绪帝的妃子。
总的来说,长叙家族的强大背景以及与清朝核心权力家族的密切关系,使得他的女儿成为了慈禧太后选拔后宫佳人的理想人选。而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家族联姻和权力博弈,揭示了清朝宫廷内部深不可测的权力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