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尽管他们表面上看似亲兄弟,背后却暗藏着许多复杂的斗争。李建成深知李世民的威胁,尤其对李世民身边那些能力出众的武将感到忌惮。为了削弱弟弟的实力,李建成也开始寻找自己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能在战场上展现过人能力的武将。最终,他找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尉迟恭”——一位武艺超群的将领。
这个人就是罗艺,历史上和小说《隋唐演义》中的罗艺虽然同名,但性格和经历却大相径庭。很多人熟悉《隋唐演义》中的罗艺,因为在小说里,他不仅是罗成的父亲,还是秦琼的姑父,素以正直和勇武著称。他擅长枪法,罗成的枪法正是他亲自传授的。小说中的罗艺更是隋朝的靖边侯,被尊称为北平王,形象光辉正义。然而,历史中的罗艺与小说中相差甚远。
首先,历史中的罗艺与书中的角色背景完全不同。小说中罗艺曾是北齐的燕王,后来投靠隋朝,但事实上,历史上的罗艺成名较晚,直到隋朝中期才崭露头角。罗艺的父亲是隋朝的武将罗荣,他自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武艺,后来在隋朝成为一名战功卓著的将领。与小说中所谓的“罗成的父亲”并无任何关系,历史中的罗艺更为复杂,性格也远非正直可爱。
历史中的罗艺性格乖张,史书上曾描述他“性桀黠,刚愎不仁”。他曾因脾气暴躁与上司李景发生冲突,多次言辞激烈地攻击李景,最终竟诬陷李景谋反。然而,隋炀帝非常信任李景,并没有理会罗艺的诬告。罗艺的这种做派,无疑让他在军中树敌不少。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众起义不断,罗艺所在的涿郡成为了起义军的目标。由于涿郡是战略要地,粮草充足,罗艺虽身为将领,但军营内却人心涣散。许多将领都不愿出战,最终常常由罗艺独自应战。某一次,涿郡内的将领赵十住等人为了躲避战斗,策划了刺杀罗艺的阴谋,但罗艺提前知晓了这个计划,并巧妙应对。他假装屈服,宣布自立为幽州总管,并借此时机调动百姓支持,成功将涿郡控制在自己手中。
罗艺在幽州自立之后,迅速意识到隋朝的衰败,他决定寻找一个更强大的依靠,开始观察政治局势。经过深思熟虑,罗艺最终选择了投靠李唐,他认为李唐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加入李唐阵营将是他未来的正确选择。李渊在建立唐朝后,罗艺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靠了李唐,最终被李渊封为燕王,并得到了“李艺”的姓氏。
然而,罗艺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李世民带领唐军征讨刘黑闼时,罗艺奉命驻守涿郡。李世民虽获得胜利,但未能彻底消灭刘黑闼,导致刘黑闼几个月后再次发动叛乱。李渊非常生气,将李世民召回家中反省,并派李建成去平定叛乱。在这次战争中,罗艺与李建成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李建成对罗艺的才干非常欣赏,便建议罗艺向朝廷申请入朝为官。
罗艺很快向李渊提出了请求,并得到了李渊的批准,顺利进入长安。初到长安,罗艺受到了热情接待,并被任命为左翊卫大将军,地位迅速上升。在李建成的提携下,罗艺的名声大振,甚至有些得意忘形。此时的罗艺不仅得到了重用,还一度开始看不起其他武将,认为自己已是唐朝的栋梁。
然而,罗艺与李世民的关系一直紧张。一次,李世民派人到罗艺的军中视察,结果罗艺的士兵因不满被痛打一顿。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李渊,李渊对罗艺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于是将罗艺调往边疆,任务是防御北方的突厥入侵。李建成本想留住罗艺,但李渊坚持将罗艺派往边疆,从此罗艺再也没有回到长安,甚至未曾参与“玄武门之变”。
当李世民登基为帝后,罗艺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他始终认为自己和李世民关系恶劣,而李世民也知晓他与李建成的关系,因此罗艺在长安生活得异常低调,害怕被清算。此时,一位自称能看相的神婆来到罗艺府上,声称罗艺的妻子孟氏将成为皇后,而罗艺自己有着一副“天人之相”,未来有可能称帝。罗艺一家愚信神婆的言辞,决定发动叛乱。然而,罗艺手下的将士并不支持他,最终,他的叛乱以失败告终,罗艺及其家人被手下杀害。
罗艺的头颅被交给了尉迟恭,随后带回长安。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深感遗憾,他心中惋惜:“一个本有大前途的将军,为什么要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自毁前程?”李世民调查此事后,将那个误导罗艺的神婆杀了。最终,罗艺的悲剧提醒我们:过度贪功、盲目自信,最终只能导致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