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被曹操追杀时,他选择投奔荆州刘表,这一决策无疑是明智的。虽然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表不屑一顾,但刘表的实际实力强大,曹操在面对荆州时也不得不保持谨慎,并不敢轻易涉足。刘表的强大与其麾下的猛将密切相关,那么刘表究竟有哪些强将呢?他们又都有哪些归宿?
黄忠虽然年纪偏大,但其武艺依旧出类拔萃。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谁能与吕布一较高下,那么毫无疑问,壮年的黄忠必定是其中之一。在《三国演义》中,黄忠第一次登场时,正是刘备征战荆南四郡之际。当时,黄忠跟随韩玄镇守长沙郡,并与关羽有过几次交手。然而,小说没有深入描述黄忠之前的经历,而《三国志》中却提供了更多的细节。
最早,黄忠其实是刘表的部下,并且深得刘表的信任。刘表曾派黄忠与侄子刘磐一起前往长沙的攸县驻守。尽管攸县地理位置不显赫,但它与东吴的领土接壤,局势复杂。黄忠与刘磐在镇守此地时,时常越境巡视东吴的领土,期间不仅从老乡家里借粮,还时常“借住”在老乡家中,甚至可能与当地的乡亲结为亲戚。孙策得知此事后,心中不悦,于是派遣东吴最强的太史慈前往此地,镇守边疆。
东吴已作好防范,黄忠便劝告刘磐停止这种频繁的举动,但刘磐却不听劝告。最终,他中了太史慈的计谋,险些丧命,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表去世后,蔡瑁带着刘琮投降了曹操,而黄忠也从刘表的部下转投曹操麾下,然而曹操并未将他带走。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而正史与演义中对黄忠的描写也有所不同。在演义中,韩玄誓死抵抗,黄忠与关羽进行过数次激烈的战斗,两人之间互有胜负,相互欣赏。然而,正史中却并没有这些细节。韩玄根本没有做出顽强抵抗,荆南四郡几乎是望风而降,关羽也并未与黄忠发生交手。这一差异也导致了后来的情节:当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将军时,诸葛亮建议刘备不要轻易封赏,因为关羽根本不了解黄忠的战绩。若让黄忠与关羽平起平坐,必然会激起关羽的不满,毕竟关羽并没有认可黄忠的战斗功绩。关羽去世后,黄忠并没有为其报仇,而是在自己的家中去世。
刘表去世时,有些人选择投降,而有些人则选择跟随刘备,如霍峻。霍峻原是刘表的部下,他原本应该忠心耿耿地效忠刘表家族,但在刘琮投降曹操后,霍峻坚决不愿与曹操为伍,于是选择了在刘备最为困顿之时,投奔刘备,最终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除了这些坚决不投降的忠臣外,还有一些表面上显得不愿投降,实则心甘情愿的人,他们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投靠曹操来赢得曹操的宠爱。这样的角色正是刘表麾下的大将文聘。刘表生前极为器重文聘,曾赋予他重要职责。然而,当刘琮准备迎接曹操时,文聘却拒绝参加,转身回家,待到迎接仪式结束后才现身。曹操并未因此惩罚他,而是温和地询问:“为何来得这么晚?”文聘则巧妙地解释说,自己曾向刘表效忠,但在刘表去世后,已无从效忠。文聘谦卑地表示自己一直未能见曹操,是因为心中愧疚,觉得自己未能守住荆州。文聘不仅在言辞中充满了谄媚,甚至以“明公”称呼曹操,曹操感动于他的“忠诚”,对文聘倍加宠爱,并立即任命他随曹纯一同追击刘备。
赤壁之战后,曹操撤退,决定不轻易放弃荆州,遂命文聘镇守江夏。在这期间,关羽多次进攻江夏,文聘与乐进联手,在寻口一战中击退了关羽。随后,文聘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预判了关羽的撤退路线,成功截获了关羽的辎重,并焚烧了其船只,使得关羽狼狈不堪。文聘在江夏坚守多年,尽管蜀汉与东吴多次进攻,文聘始终未被攻破,最终死于江夏。
在刘表到达荆州之前,荆州不过是一个“贼窝”,这里充斥着胆大妄为的盗匪,甚至连朝廷派来的官员也难逃其手。然而,刘表却非一般人物。董卓将刘表派往荆州,本意既是让他解决麻烦,也想看刘表的笑话。没想到,刘表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顺势结束了董卓的统治。刘表因此留在了荆州,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在荆州的水面上,有一伙名为“锦帆贼”的强盗,首领正是东吴的猛将甘宁。甘宁从小便为土匪,直到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并转行做官。最初,他在刘焉手下效力,刘焉去世后,甘宁不满刘璋的领导,于是策划叛乱,然而却被刘璋的将领击败,只得逃回家乡,最后投奔了刘表。
然而,甘宁很快发现刘表的政治前景有限,他觉得投靠刘表并非长久之计,便决定转投孙权。初时,甘宁并未受到重视,但随着他在战斗中屡屡表现出色,孙权开始对其青睐有加。尤其在孙权进攻合肥时,甘宁的勇猛表现挽救了孙权一行人,避免了被魏军活捉。后来的孙刘对峙中,甘宁主动请战,向关羽挑战。关羽未曾越江,而是选择了与甘宁对峙,双方对峙数月,甘宁因此大肆宣扬自己成功拦截关羽,使得关羽不敢渡江。
刘备带走了刘表手下的黄忠,曹操收纳了文聘,孙权则获得了甘宁。三人都是当世的猛将,若刘表不去世,手中拥有这些猛将,曹操想要占领荆州将变得更加困难。虽然曹操拼尽全力可能能够攻占荆州,但面对这三位猛将的反击,曹操又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