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诚亲王允祉倒霉透顶。因迟到参加一场葬礼,他几乎被雍正帝剥夺了亲王爵位。作为康熙皇帝的第三子、雍正帝唯一还活着的哥哥,允祉为何会因这样的小事遭遇如此严厉的处罚呢?《清世宗实录》对此有详细记载:
“皇贵妃丧事,允祉当齐集之期,推诿不前……诸王大臣无不为朕痛惜,而允祉欣喜之色倍于平时。”
原来,这场葬礼是雍正帝最宠爱的女人——年贵妃年氏的葬礼。年贵妃去世后,雍正帝命令七位亲王都要为其戴孝,而允祉却故意迟到,且态度冷漠,甚至显得比平时还要高兴。允祉的这种行为惹怒了雍正帝,导致他大发雷霆,差点丢了爵位。
在清朝历史中,因为参加后宫葬礼迟到而受到惩罚的皇兄,实属前所未见。这一事件从侧面也反映出雍正帝对年贵妃的深厚感情。
年贵妃年氏,史称敦肃皇贵妃,雍正帝的宠妃之一。她是年羹尧的亲妹妹,也是雍正帝的“白月光”。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年贵妃的形象与历史不完全吻合,本文将通过史料带大家更真实地了解这位深受雍正帝宠爱的女子。
关于年贵妃的详细信息,史书上并未记载她的闺名,因此笔者仍然称她为“年氏”。年氏的家族最初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后来转为汉军镶黄旗。她的祖上曾为明朝辽东地区的武将,年氏的曾祖父年有升曾在辽东担任指挥,但在明朝屡败之后投降了清朝。清军入关后,年氏的祖父年仲隆通过科举入仕,最终担任刑部郎中。年氏的父亲年遐龄在康熙年间曾担任湖广巡抚,是当时的封疆大吏。
年遐龄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年希尧、次子年羹尧都曾在雍亲王胤禛(后来的雍正帝)麾下工作,年家也因此与雍正帝建立了深厚的政治联系。
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遐龄的女儿年氏以秀女身份进入宫廷。康熙帝下旨将她指婚给胤禛,成为其侧福晋。年氏的入宫可看作是一次政治联姻,但这段婚姻远非单纯的权力交换,年氏的温婉性格和出众容貌使得胤禛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年氏不仅外貌美丽,性格温柔,而且她在后宫的表现也无可挑剔。她对胤禛极为恭敬,对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也十分谨慎,对雍亲王府的其他格格和侍妾们都显得宽厚和睦,成为了雍正帝心目中的理想妻子。雍正帝登基时,在册封年氏为贵妃的册文中写道:“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可见年氏的贤良淑德早已赢得了雍正帝的深情。
年氏先后为胤禛生下四个孩子,其中两个未能活过两岁,只有第三个儿子福惠活到了雍正帝登基后。年氏是雍正帝所有妃嫔中,为雍正帝生育子嗣最多的女人(共四个孩子)。她的得宠程度从孩子数量上可见一斑。雍正帝对年氏的宠爱也逐渐超越了最初的政治联姻,形成了真挚的感情。
年氏的哥哥年羹尧在康熙六十年被任命为川陕总督,因辅佐十四阿哥胤禵作战有功,雍正帝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加强与年家之间的联系,要求年羹尧将自己十岁以上的儿子和侄子送到京城,交由年氏抚养。此举不仅为胤禛的夺嫡之争提供了战略上的筹码,也体现了他对年家深深的信任。
在年氏的病情愈加严重时,雍正帝依然忙于政务,然而他为年氏做的一切仍显得不足以挽回她的生命。雍正帝在年氏病重之际,特意将她晋封为皇贵妃,这一举动既是对她的关爱,也是对她病情的安慰。他为年氏下旨称:“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榷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深为轸念。”年氏的加封,象征着雍正帝对她的深情厚意。
然而,年氏最终还是未能挺过来,尽管雍正帝尽了最大努力。年氏去世后,雍正帝为她举行了史上最为盛大的丧礼,要求诚亲王允祉等七位亲王为年氏戴孝,这场丧礼的规模空前。
由于诚亲王允祉在葬礼上迟到且未表现出悲伤,雍正帝震怒,甚至一度以此为由审视允祉的过失。年氏的去世不仅令雍正帝失去了一位深爱的妻子,也为整个年家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波动。年羹尧由于其一系列不当行为,也被雍正帝严厉处置,但他的一些家族成员,如年遐龄和年希尧,却得到了特殊的宽待。
在年氏去世后的日子里,福惠成了雍正帝心头的最大牵挂。福惠是年氏唯一活到成年并被雍正帝深深宠爱的儿子。雍正帝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他特别的照顾,直至福惠在年仅8岁时因病去世。雍正帝因儿子的去世深感悲痛,决定给福惠举行一场极为隆重的丧礼,并亲自主持。
从年氏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段充满爱与权力交织的情感历史。年氏作为雍正帝的皇贵妃,不仅因其温柔贤惠赢得了雍正帝的宠爱,也因为她深刻的家族背景和政治联姻,成为了雍正帝情感和政权稳定的核心之一。然而,这段爱情却以遗憾的短暂和深深的悲伤告终。尽管如此,雍正帝对年氏的深情依旧如白月光般永驻心间。
在我看来,年氏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叙述,更是对一段不朽爱情的赞美。如同莎士比亚所说:“尽管时光和外貌要使爱凋零,真正的爱永远有初恋的热情。”年氏与雍正帝的爱情,恰似这段话的写照,纵使短暂,却足以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上一篇:丁思林:敌我伤亡四比一
下一篇:海峡两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