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5日,廖耀湘在黑山防线苦战数日,依然未能突破敌军防守。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部下传来了更为令人沮丧的消息——东野的五、六纵、七、八、九纵已经开始从他的侧翼和背后逼近,形势愈发严峻。同时,东野的一、二、三纵也已抵达黑山,准备联合十纵从正面展开进攻。此刻,廖耀湘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跑”,但问题是,他该往哪里跑?这个问题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无奈。
一、廖耀湘的营口“执念”
在短暂的思考后,廖耀湘最终决定带领部队前往营口。营口位于黑山以南,且是距离他最近的港口。只要能抵达那里,就能乘船逃离,届时他便能从海上脱身,找寻到生路。然而,营口对廖耀湘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撤退路线,它有着深深的“执念”。早在锦州战役前夕,廖耀湘就曾向卫立煌提出过一个建议,建议派遣一部分国军主力前往营口,意在控制这座港口。若局势紧张,国军可以利用营口从海上撤退。然而,卫立煌因担心沈阳的兵力空虚而未采纳这一建议。
随着锦州战役的爆发,廖耀湘再次提出了这一方案。此时,东野为了攻占锦州,已经将辽南的大部分兵力调往前线,辽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兵力真空,这是廖耀湘认为能够趁机抢占营口的好时机。而且,一旦营口被夺,国军还能通过这里迅速增援葫芦岛,为锦州提供支援。卫立煌这次勉强认可了廖耀湘的建议,但蒋介石却坚决不同意。为此,蒋介石亲自飞到沈阳与廖耀湘单独会面,最终迫使廖耀湘决定带兵西进沈阳。
对于廖耀湘来说,营口不仅仅是一个撤退通道,更是他唯一的退路。因此,当他发现自己在黑山遇到瓶颈时,营口自然成为了他的第一选择。然而,当时的东北战场形势与以往不同,东野的军队四面八方都在逼近他,营口的道路已变得异常艰难。实际上,就在不久前,廖耀湘曾有一次成功逃往营口的机会,并且有人已为他作出了示范。
那次机会出现在锦州战役的攻坚阶段。锦州战役爆发后,东野集中兵力,迅速围攻锦州,几乎将所有力量投入了这场战斗。东野的部队,如四纵和十一纵负责塔山一带阻击,五纵和六纵负责切断廖耀湘的退路,十纵则驻守黑山一带进行阻击。与此同时,东野的主攻力量集中在一、三、八、二、七、九纵,而整个战场的焦点都放在了锦州。
在这种情况下,东野对营口的防守并不强大,这正是国军52军刘玉章趁机快速突袭营口的时机。52军成功到达营口,并在东野的主力尚未完全调动前占领了该地。这一成功的例子本应成为廖耀湘的警示,他完全可以趁机往营口进发。但遗憾的是,廖耀湘并未把握住这个机会。在从沈阳向新立屯撤退后,他出于一时的“聪明”决策,决定改变路线,攻击彰武以切断东野的后勤供应。结果,他的部队在彰武逗留了数日,错失了最佳的撤退时机。
这一延误为时已晚,当锦州战役结束,东野的力量得到充分调动,廖耀湘的撤退路已经被完全封锁。尽管如此,廖耀湘依然不甘心,他决定再搏一次,尝试突破到营口。
二、辽西覆灭
即便是到了此时,廖耀湘依然没有放弃营口这一念头。此时,他面临两条路:第一条是回沈阳,但回沈阳意味着必须跨越辽河,大军速度将大幅下降,而东野已经紧逼过来,途中很可能遭遇东野的拦截。过去几支国军部队在野战中的覆灭,已让廖耀湘意识到,若继续与东野在野外作战,几乎必败无疑。因此,回沈阳显然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第二条路便是营口,尽管这条路同样充满危险,但至少它仍保持着一线生机。更重要的是,营口当时仍在国军手中。就在廖耀湘踌躇不前的时刻,刘玉章的52军成功突入营口,占领了该地。由于东野主力大多集中在锦州方向,刘玉章几乎未遇到太大阻力。得知此消息后,廖耀湘心中重燃希望,他认为若能全力以赴冲向营口,东野的主要力量正被牵制,他或许能够突破重围。
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廖耀湘决定一搏。为了确保部队能够顺利撤退,他命令将49军和新3军作为先头部队,71军作为殿后,而自己所辖的新1军和新6军则在队伍中央。这样的部署展现了典型的“国军风格”,即将自己的嫡系部队视为“宝贝”,而将非嫡系部队当作“炮灰”使用。然而,这样的安排注定了非嫡系部队的士气低落,进而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特别是被派为先头部队的49军,军长郑庭笈回忆道,49军部队在任务开始时就极为松散,加上经过黑山的长时间急行军,士气极度低落。许多士兵已经没有战斗意志,甚至在途中误将东野追击部队误认作友军。这种松懈的态度,使得部队根本无法突破东野的封锁线。
结果,49军的阻击成功导致廖耀湘误以为自己已经被完全包围,他遂决定放弃营口,改为撤回沈阳。遗憾的是,在撤退过程中,廖耀湘的兵团被东野的各部队猛烈攻击,最终在辽西平原上被彻底覆灭。
三、谁才是堵住49军的功臣?
关于哪支部队成功阻击了49军,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普遍认为,是东野辽南独立二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黑山阻击战爆发前,独立二师的任务原本是从盘山一带南下控制营口,防止廖耀湘逃向海上。然而,随着形势变化,东野指挥部决定调整计划,让独立二师前往新民与半拉门一带,配合主力围歼廖耀湘。
10月23日,独立二师与东野重炮连汇合,随即向西北推进,10月24日下午,独立二师终于在大虎山至台安公路附近与49军的前卫部队相遇。由于当天大雾弥漫,敌我双方距离只有30米,49军的前卫部队因警惕性不足,被独立二师一举缴械。与此同时,东野的八纵23师也顺利到达,与独立二师协同作战,彻底击溃了敌人的抵抗。
这一系列行动,最终导致了廖耀湘的军团被迫改变撤退方向,并在试图返回沈阳的途中覆灭。这一战的功臣,正是独立二师与八纵23师的联手作战,而非任何一支单独部队。
独立二师,这支在辽沈战役前才刚刚成立的部队,凭借其出色的表现,最终被编入东野的四纵,成为主力部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