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他径直走进馆长张力的办公室,主动介绍自己:“我叫张闾实,是张作霖第六子张学浚的儿子,现在担任台湾高尔夫之旅杂志社的总编辑。”
这是他首次踏足沈阳,他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想去祭拜他的祖父张作霖的墓地,但因为不知道具体位置,才想到来帅府博物馆寻求帮助。
张力馆长并未轻易信任眼前这位陌生人,因为他曾遇见过多位冒充张作霖后人的骗子。
如果张闾实真是张作霖的后代,帅府博物馆理应热情接待;但若是冒名顶替,传出去将会成为笑柄。
馆长邀请张闾实入内,要求他讲述1928年6月4日皇姑屯那起震惊中外的爆炸事件。
如果张闾实真的是张作霖宠爱的寿夫人的孙子,那么寿夫人一定传授过一些外人未曾知晓的细节秘密。
张闾实详细告诉张力:张作霖火车遭爆炸袭击后,喉咙被弹片割断,随后被小车抬回寿夫人所在的奉天大帅府的小青楼。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除寿夫人和贴身丫鬟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奶奶曾说,爷爷被放在卧室床上,默默无言地去世,没有留下遗言。十三天后,张学良才从关内启程返回奉天。
关于张学良为何迟迟未归,张闾实提到,奶奶说当时“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虽在天津,但找不到踪迹。部队陷入恐慌,寿夫人亲自出来安抚,并派人去各地寻找张学良。
坊间流传,临死的张作霖发现是日本人所为,愤怒喊出“打!”字样。对此,张闾实并不认同,他说奶奶坚决告诉他,爷爷临终一言未发。
通过简短的对话,熟悉张家历史的张力馆长几乎确认,眼前的张闾实确实是张作霖的亲孙子,也是张学良的侄子。
确认身份后,馆长热情邀请张闾实参观帅府博物馆。参观时,张闾实好奇地问:“大帅府是不是很多建筑已经拆除,看起来规模不大?”
因为奶奶曾告诉他,当年帅府内大小青楼旁,可驻扎两个排的部队,营房宽敞,甚至能停放大炮战车。
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也曾讲述过自己的童年时光。他说大帅府当年气派非凡,每个孩子几乎都有独立的一层楼,平时各自生活,只有节日聚在一起。
张学良与夫人于凤至则早早搬出单独居住。家族聚会中,兄弟姐妹们很少谈政治话题,更多是打麻将消遣。
张闾实的到访,解开了张力馆长一个长期疑惑。坊间传言,日本侵占沈阳时,寿夫人曾从日军手中拿回大量家产。
张闾实对此坚决否认。他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确实派人用三列火车装载帅府珍宝运往北京,试图请寿夫人或张学良前去接收,但二人均未理睬。
张学良更托人回话本庄繁:“若要归还,先把东北还给中国。”
日本人见张家拒绝,命令火车返回沈阳。途中,日军士兵抢夺财物,到沈阳时几乎被洗劫一空。
此时,寿夫人仍居天津,生活困顿,依靠亲戚接济度日。若她曾接受日本财物,为何会如此贫穷?
交谈中,张闾实还提及一个被历史淡忘的名字——张三义堂。那是掌管张家在东北财富与产业账目的机构,由张作霖长女张首芳负责管理。
“九·一八”事变后,张首芳逃往天津,张三义堂所管理的家族产业被日本人掠夺殆尽。
陪同张闾实参观帅府博物馆后,张力馆长向沈阳市相关领导做了详细汇报。
领导高度重视,确认张闾实身份后,特意安排张力、政协文史委主任贾伟志、市台办副主任赵杰、市张作霖研究室主任范丽红,一同陪同张闾实前往盘锦大洼祭拜祖坟。
张家祖坟原位于海城县驾掌寺,1937年该地划归盘山县,1970年又划归大洼县。
虽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张家祖坟保护良好,许多张氏族人在此耕作繁衍。
张氏墓园为盘锦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新墓园气势恢宏,入口石碑由张学良亲笔题写“张氏墓园”,甬道两侧望柱上镌刻“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的楹联。
墓园内共有11座张氏墓葬,规模较大的两座分别为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及其二哥张作孚。
这两座墓是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为安葬二哥张作孚而重修。
在祖坟前,张闾实泪流满面,轻声喃喃。忽然,一阵山风袭来,几乎吹灭了点燃的蜡烛。陪同人员连忙捡起碎石压在香炉中,防止被风吹倒。
这是张作霖的孙辈首次为祖父扫墓。张闾实打开一瓶酒,洒在坟头,细心抚摸墓碑,久久难以释怀。
他还朗读了自己亲笔撰写的祭文,字里行间充满对祖父惨遭不幸的痛惜,对那段国难家仇以及数千万同胞苦难的深切哀悼。
祭文末尾写道:“对于中华民族,这段历史令人心痛难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国耻。过去虽沉痛,但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同时也告诫日本右翼:你们莫要执迷不悟,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欺!”
祭拜结束后,张闾实一行驱车返回沈阳帅府博物馆。在那里,他接受了赵杰和范丽红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谈及张家后人在台湾的生活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故事。
采访伊始,范丽红赠送给张闾实一本日本出版的《不可公开的照片》,详细记录了日军炸死张作霖的全过程。
看着照片,张闾实眼眶湿润,说自己作为张家子孙,对那段历史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他回忆说,自己是在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从课本上了解到皇姑屯事件。虽然台湾教材记载不多,但依然令人刻骨铭心。
谈到张家,“西安事变”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节点。张闾实说,张学良虽然从未在家人面前提及,但他从不后悔那一壮举。张学良曾说:“如果历史可以重演,我仍会如此选择。”
至于事变后为何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张闾实解释,那是为了保全整个家族的性命。
宋美龄曾承诺,只要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就保证张家安全。家族成员深知,张学良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了全家的生存希望。
在台湾,许多人视张学良为“叛将”,认为他导致国民党失去大陆,张家人也因此遭受歧视和冷眼。
张闾实说,外人难以理解张家子女成长中的苦涩与彷徨。
张闾实1962年出生于澳门,1967年随家人迁往台湾。自小被家长告诫谨言慎行,不可多言多问。
显赫家世并未带来荣华富贵,反倒是隐姓埋名、家族分崩离析的坎坷经历。
他直到小学二年级时,偶然在课外读物中看到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故事,发现画像与家中一张老照片中那位持指挥刀的老人极为相似。
此时母亲才向他透露,这位持指挥刀的正是他的祖父张作霖。
后来身份被老师和同学知晓,导致他遭孤立,被称为“叛将家的孩子”,是“大土匪”“大军阀”的孙子。
历史课上讲到“西安事变”时,老师还会让他离开教室,到操场站着。同学们劝他别听那节课,听了会难过。
“叛将之后”这一标签长期伴随张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张闾实曾有一段感情,一位空姐恋人得知他的身份后,立刻断绝关系。
他在台湾受过不少歧视,甚至找工作都困难。只要别人知道他是张学良侄子,便冷嘲热讽:“你还用找工作吗?”
受尽委屈时,张闾实只能独自关房默默流泪。
张家人生活一直不易。父亲来台后做过建材买卖,开过餐馆,但始终不敢公开身份。
张闾实童年并未享受少爷待遇,生活远不如普通工薪家庭。
到台湾后,和大伯张学良见面不多,因为张学良行事低调,不轻易会客。
他每年只有一次与张学良相聚,赵四小姐每次都亲自下厨,做拿手的英国烤牛肉和沙拉,张闾实至今仍记得她做的冰激凌比外面更美味。
印象最深的是张学良80岁圣诞节那次相聚。张闾实扶他上二楼洗手间,张学良却拒绝了,说:“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
这句话深深刻入张闾实心底,成为家训,传给了下一代。
张闾实父亲张学峻在台北开过贸易公司,经营不佳,五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