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将领。在明朝建立之初,他曾有机会擒拿元顺帝,但最终选择放走他,反而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这一举动看似难以理解,但细细分析背后,便能发现其中的深意。
徐达:谨慎从事,深谙明主心思
1369年,徐达率领大军攻破开平时,他故意在防线留下一个空隙,让元顺帝得以逃脱。当时,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应,认为这是极大的失策,甚至有可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责罚徐达,反而公开表扬了他。
那么,徐达的这一选择为何能获得朱元璋的赞赏呢?答案在于,徐达深知朱元璋的心思。在与常遇春的谈话中,徐达曾言:“他虽是胡人,但毕竟曾是皇帝多年。如果抓住了他,陛下打算如何处置?是封他一块封地,还是直接处决他?我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是放他一条生路。”这句话清晰地揭示了徐达的深刻洞察——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他始终对元顺帝怀有某种复杂的情感,不愿轻易对其下手。
事实上,在朱元璋正式称帝之前,他曾明确表示:“元朝统治中原已有百年,老百姓和我们曾受过他们的恩惠。”尽管朱元璋决心推翻元朝,但他依然认可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历史与影响。因此,杀害元顺帝无疑显得不合时宜,这正是徐达能够放他一条生路的原因。
为了明朝的正统性
除了对朱元璋心理的深刻理解,徐达选择放走元顺帝,也有着更为深远的政治考量。这一行为有助于加强明朝的正统性。朱元璋在诏书中明确指出,元朝的入主中原是“天命所归”,继承了宋朝的正统地位。而当明朝击败元朝并建立政权时,必然也要通过历史的“承接”来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若徐达生擒了元顺帝,却未能将其杀害,这不仅不会让朱元璋的政权更具正统性,反而可能让其皇位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相反,徐达放走元顺帝,便如同元顺帝自愿将权位让与了明朝,这无疑加强了朱元璋皇位的正当性。
徐达:谨慎心机,深谙明主套路
除了在对待元顺帝的事件中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徐达在与朱元璋的交往中,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与机智。例如,在下棋时,徐达常常故意示弱,输给朱元璋,以此讨好明主。但有一次,朱元璋命令他认真下棋,不得“放水”。徐达照办,却依然输了棋。朱元璋显然对此不满,准备发怒。此时,徐达机敏地注意到棋盘上刻有“万岁”二字,他巧妙地将话题转到这个字眼上,不仅化解了朱元璋的怒气,反而得到了嘉奖。
又如,当朱元璋将吴王府赏赐给徐达时,徐达当即跪下拒绝,坚决表示自己愿意住在自己的旧宅中。这显然是朱元璋的试探,他想看看徐达是否对权力有所图谋。然而,徐达的反应无疑证明了他的谦逊和不求私利,再次赢得了朱元璋的高度信任。
徐达:明家功臣中的“幸运儿”
不仅如此,当朱元璋请徐达喝酒,并将他抬到吴王府后,徐达一醒来便迅速意识到局势不对,立即下床跪下认罪。这一举动,展示了徐达敏锐的判断力,令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徐达之所以能赢得朱元璋的信任与赏识,正是因为他深谙朱元璋的性格与心思,始终谨慎行事,从不轻举妄动。而相比其他一些功臣的傲慢和张扬,徐达的低调与智慧,无疑使他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幸运儿”。
网友热议:
“徐达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深谙人情世故,深知明太祖的性格心理,行事谨慎,不得罪上司,难怪能善终。”
“这才是真正的‘知人善任’,朱元璋能够识得徐达这样的人才,真是明君。也难怪他能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做人要像徐达那样谨慎,不仅要能力出众,还要懂得圆滑应对,才能在朝中立足,不被牵制。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结语
徐达之所以能获得朱元璋的赏识和信任,关键在于他深刻理解明太祖的性格与心理,始终保持谨慎的行事态度,从未做出轻率的决定。与其他功臣的高调与自傲不同,徐达的谦逊与智慧,使他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中的璀璨明星。他的经历,无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与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