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定陶战役中发生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极为激烈的大杨湖之战。六纵第18旅作为主攻部队承担了主要战斗任务。旅长萧永银后来回忆道:“这场战役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我军付出的代价非常沉重。54团团长罗彦山抱着我痛哭,伤亡惨重,有些连队剩余的战士甚至还不及炊事员多,52团也有四五百人的伤亡。”由此可见,这场战斗的残酷程度非同寻常。
事实上,大杨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敌方整3师20旅59团就驻扎在这里。对刘邓大军来说,这样的一个小据点本可有打有不打,似乎并无太大必要。然而,刘伯承为何甘愿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去攻占这个地方呢?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进攻大杨湖体现了刘伯承指挥的高明智慧。当时,敌将赵锡田率师部驻扎在大杨湖西北方向的韩集镇,大杨湖则相当于其前线阵地。如果解放军夺下大杨湖,敌军指挥机关便暴露在六纵的直接攻击范围内,迫使敌军不得不调整部署。解放军正是利用敌军调整部署的混乱时机,发起强攻,一举夺取胜利。
此外,这场战役发生在解放军面临诸多困难、敌军顽强抵抗的关键时刻,刘伯承的目标不仅是攻占大杨湖或击败赵锡田,而是通过这一战术行动,逼迫蒋介石改变其在平汉路的作战部署。战前,刘帅曾在会议上强调:“这仗不打赢,我们就只能背包回太行山。虽然部队需要休整,但必须打一场胜仗,打击敌人嚣张的气焰,只有这样休整才有希望。”这场战斗改变了整个战局,正是刘伯承高明的谋划,也正因此,大杨湖成了必须拿下且必须夺胜的关键所在。
因此,六纵面对的敌军实际只有一个团大约两个营,但刘伯承却动用了七个团全力攻打。对此,司令员王近山后来评价说:“以多打少,体现了刘司令员决胜的信念和周密的战术安排。虽然我军在这点上付出了极大代价,但从全局来看,却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换来了决定性的胜利。”
正是由于这重大战略意义,大杨湖这个据点成为了不可不攻的焦点。敌方59团是配备美式武器的王牌部队,战斗力极为强悍。战斗一开始,18旅53团1300多名官兵就投入激烈厮杀,攻占一道鹿砦,夺下一座房屋,区区数百米距离却伤亡惨重,达400余人。旅长萧永银含泪对团长说:“你再带一个整连继续冲锋,绝不能停顿。”
尽管如此,敌军防守异常顽强,攻势未能顺利推进,萧永银下令:“把所有士兵组织起来,不惜牺牲打到底!”激战持续至第二天凌晨,18旅才终于将敌人压制下去。刘伯承问萧永银:“战况如何?”萧永银回答:“基本解决。”
萧永银回忆道:“我发出追击命令时,刘帅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转身和纵队领导交谈,说明他心里也放下了心。”
六纵成功夺取大杨湖,彻底扭转了战局。紧接着,刘伯承率部全歼整3师,随后又击溃敌47师的一个旅,包围并围歼其另一个旅,还围困了整41师125旅。最终,这场战役共消灭敌军整编师部及4个旅,歼敌1.7万余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
陈冠任著作、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述了这场战役的前后经过。该书不仅展现了刘伯承等十大元帅的战斗传奇与人格魅力,史料丰富且观点独到,曾一度成为该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荣登中国军事类畅销榜首(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