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初,蒋介石调集了十多个整编师,对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展开了猛烈的围攻。敌军兵力达到33个旅、近80个团,给刘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战局异常严峻。大别山的战斗形势变得极其危险,刘邓必须找到应对之策。
为了缓解刘邓的压力,解决这一困局,最直接的办法是:一是歼灭敌军的主力,二是尽可能地调动围攻大别山的敌军兵力,令其分散。刘邓决定指挥陈赓兵团展开行动。陈赓在作战中果断出击,成功歼灭了敌整编第3师。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战果,敌人的兵力仍然庞大,刘邓的压力并未得到实质性减轻。12月22日,刘邓在一份电报中写道:“我陈粟、陈谢大破平汉、陇海(铁路),战绩显赫,但敌人依旧坚持围攻大别山,不愿抽调兵力北援。”
面对敌军的狡猾,陈赓不甘示弱,果断地回应道:“既然敌人不肯调兵,那么我就打确山!”确山的敌军由杨干才指挥的整编第20师组成。当刘邓成功围歼整编第3师时,杨干才的第20师奉命前来增援,但当他们赶到确山时,整编第3师已被全歼,整20师不得不滞留在确山县城,不敢再前进。
尽管如此,陈赓依然决定对确山发起进攻。然而,他的部下对此战术并不完全支持。反对的声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刚刚结束整编第3师的围歼战,部队未能得到充分休整,疲劳度较高;二是敌第20师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正面交锋难度较大。整编第20师是蒋军的主力之一,装备全美械,是华东战场我军的强敌,实力不容小觑。然而,陈赓并未退缩,他强调:“确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离大别山很近,若敌人占领这里,必然威胁我们的安全;而若我们占领确山,不仅能威胁敌人进攻大别山的后方,还能引敌调兵分散力量。”他继续坚信,只要攻占确山,蒋介石必定会为保住此战略要地而增派援兵,这样就能迫使敌人从围攻大别山的部队中抽调兵力,从而缓解刘邓的困境。
在陈赓的坚持下,战斗终于打响。12月29日,陈赓联合华东野战军一部发起对确山的攻击,成功歼灭敌军一部。然而,战斗并未如预期那样迅速解决。陈赓最初的战略意图是趁敌援兵未到前,迅速击溃敌军。然而,实际战斗中,由于陈赓与华东野战军之间指挥不统一,双方在作战任务分配时未能精确划定目标,导致误差。具体来说,战斗中使用的国民党军用地图上遗漏了城南的一个关键高地,这为敌军提供了战略上的优势。敌人利用这一高地不断向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反击,影响了战斗进程,致使战斗长达两天。尽管解放军在战斗中对敌第20师造成了重大打击,但未能全歼敌军。
不过,陈赓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他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一部分力量,迫使蒋介石增援大别山的围攻部队。敌人意识到确山的危急形势,立刻上报南京,蒋介石紧急从围攻刘邓的部队中抽调出整编第9师、整编第10师和整编第11师前来增援,其中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至此,陈赓成功从大别山调出了敌方三个整编师,其中一个还是敌人的王牌部队,战略目的已经实现。
然而,战斗的结果并非如预期的那样。经过评估后,解放军意识到,面对整编第20师的强大实力,他们还无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因此,12月31日,陈赓决定撤出战斗。让人没想到的是,撤退的命令引起了部队中的分歧,一部分人对撤军表示强烈反对。更有趣的是,反对撤退的人,正是当初最为坚决反对进攻确山的人。面对这种情况,陈赓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断:“我们已经完成了任务,撤军是正确的决定!”他坚持命令,最终部队在一夜之间迅速撤出了确山。
陈冠任在其著作《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该书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红色历史类畅销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