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共两党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这片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全国超过90%的重工业基地,而且铁路总长度也占据了全国一半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地理位置优越,北面与苏联接壤,西邻蒙古,东边则与朝鲜相连,三面被社会主义阵营包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占领东北不仅意味着可以稳固后方,即使战局不利也能保留一条退路;若是国民党控制东北,那么他们便能从这个战略要地出发,继续向关内推进,进而将解放战争的格局牢牢把握在他们手中。
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主席就曾明确指出东北的重要性,他曾说:“对于我们党,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失去了所有其他根据地,只要我们拥有东北,中国革命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我党几乎立刻动员了所有精锐力量,准备迅速挺进东北。然而,在这种紧急背景下,有四位将领虽然接到调令,却未能及时率领部队抵达东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中共中央多次下达指示,强调“迅速行动”、“务必每日不断,源源北运”、“越快越好”。各大根据地迅速响应,接连派出多支成规模的部队向东北进发。第一支部队来自热辽地区,包含7个团,共计1万多人,由于地理位置较近,他们成为最早抵达东北的一批;第二支部队是冀中军区的4个团,约1万多人,预计在10月到达;第三支队是晋冀鲁豫军区四纵的21团,约1500人,预计10月下旬到达;第四支部队是晋绥军区的32团,约600人,预计10月底到达;第五支部队是抗战后期南征的359旅部分及警备第一旅的一部分,约6000人,在10月底抵达;第六支部队是山东军区的大部队,总数约6万多人,由海陆两种方式分批到达,整体抵达时间为10月底至11月中旬;第七支部队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3.5万人,预计11月下旬到达;第八支部队由陕甘宁两个教导旅各抽调一个团,加上抗大、中央党校的师生,共约5000人,预计12月抵达;第九支部队是从各根据地抽调的党政军干部,共计2万人,计划在12月陆续到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小规模部队,总兵力不到12万人。
虽然中央派出了几位有经验的将领,准备带领数万精锐部队进入东北,但由于各种突发情况,最终未能成行。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位是陈赓,原计划带领晋冀鲁豫军区的4纵1.2万人前往东北。陈赓在接到命令时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出发后却接到了新的任务,要求他负责截断国民党的同蒲路,这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重要交通路线,截断这一铁路将有效迟滞国民党的行动。陈赓迅速作出决定,将整个纵队中的21团派往东北,剩余部队则全力以赴执行任务。然而,沿途他遭遇了暴雨、泥泞的道路以及国军的多重阻拦,部队损失惨重。尽管如此,陈赓凭借卓越的指挥能力,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并留在关内,待命中央指令。
第二位是赵尔陆,他所率的冀晋军区也有1.2万人。这个部队距离东北相对较近,本来可以及时赶到,但就在此时,国民党军队对晋察冀的古北口发起了进攻。古北口是晋察冀的一个重要屏障,如果失守,将严重影响整个根据地的防线。赵尔陆果断决定改变计划,带领部队赶往古北口进行防守。在与国军的激烈交战中,赵尔陆顽强抵抗,成功扭转了战局,但这也意味着他无法再继续前往东北。最终,他留在晋察冀,继续与老首长聂荣臻作战。
第三位是叶飞,他所率领的远征军有2万人。中央命令他率部从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和浙东军区抽调一个旅,经过胶东后渡海进入东北。预计会通过渤海从营口登陆,但不巧的是,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已经占领了营口和葫芦岛,同时山海关和锦州一带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国军占据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叶飞率领的部队很难顺利进入东北,因此中央决定改命令,让他们留在山东进行作战,番号也改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该部队在陈毅的指挥下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对抗,并最终与粟裕的部队汇合,继续作战。
第四位是杨得志,他率领的晋冀鲁豫1纵也有2万人。当时,该部队正在参与邯郸战役,杨得志击退了来犯的国军后,立即率部奔向东北。然而,在河北蓟县,杨得志遇到了与叶飞类似的问题:国军已封锁了所有的通道,部队无法通过。最终,他决定暂时归属晋察冀的指挥,继续作战。
通过这些调动可以看出,毛主席于1945年11月4日发出的电报,明确指出了“增兵东北”的重要性。在电报中,他提到:“蒋介石决定争夺东北,计划派出五个军,约15万人。”面对这一形势,我党必须增调精锐兵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毛主席的指示包括调动杨苏纵队2万人,陈赓纵队1.2万人,赵尔陆部1.2万人,山东第二期部队4万,新四军2万人等。
遗憾的是,由于国民党借助美国的支持,迅速封锁了东北,除了山东的部队赶到较快外,其他的部队未能按时抵达。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东北的局势最终还是得以稳定,四支未能赶赴的部队则在各自的战场上大放异彩,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