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0日,中共地下党员罗广斌被叛徒出卖,遭到特务的逮捕,并被押送到渣滓洞监狱。罗广斌的身份颇为特殊,因为他的哥哥罗广文是国民党中将,属于蒋介石的嫡系,这使得特务们在面对罗广斌时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罗家这一强大的背景。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特务们在押送罗广斌时提前与他打招呼:“你弟弟是共产党。”
那么,罗广斌在监狱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折磨?他又如何与特务展开殊死斗争呢?
罗广斌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宦家庭,从小便过着优渥的生活。父母和哥哥都加入了国民党,而他的哥哥罗广文更是蒋介石的亲信高官,屡立战功,使家族的财富日益增多。家里拥有大片的良田和大量的资产,这些都让罗广斌从小不曾为生活的困苦烦恼过。然而,尽管生活条件优越,罗广斌并没有像许多富家子弟那样沉溺于奢华生活,相反,他一直保持谦和与平民百姓的孩子亲近,喜欢与他们一起玩耍,性格真诚朴素。他不仅没有自高自大,反而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在读书时,罗广斌也曾爱上过一位同班女同学,两人情愫暗生,开始了甜美的校园恋情。然而,封建的家族观念让罗家无法接受这段“不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家庭的强烈反对使得两人的感情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父母甚至限制了罗广斌的通讯自由,想要掌控他的一切,尤其是婚姻大事。这种压抑的环境让罗广斌心生厌倦,他深感束缚,意识到只有离开这个封建家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与人生。
后来的成都求学日子里,罗广斌结识了自己革命路上的启蒙导师——马识途。马识途是共产党员,他的思想深深感染了罗广斌,使得罗广斌开始关注社会不公和人民的疾苦。罗广斌在西南联大附中求学时,接触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他们的革命理念深深吸引了他,也让他看到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于是,罗广斌投身于学生运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成为革命的积极分子。随着他行动的步伐,地下特务的目光也紧紧锁定了他。为了避风头,罗广斌暂时回到了云南的乡村藏匿。但他未能长时间保持低调,在重庆学习时,他遇见了江竹筠,并通过她加入了地下党。
由于家庭背景特殊,组织将罗广斌派回故乡执行兄长的统战任务。谁曾想到,重庆地下组织领导人冉益智竟然叛变了,背离了党,公然抨击共产党,泄露了大量机密,导致了大量地下党员的被捕。
1948年9月10日,特务突然闯入罗广斌家中,将他拘捕并押送至渣滓洞监狱。渣滓洞,这个位于重庆歌乐山深处的监狱,是当时令所有人心生恐惧的地方。四面群山环绕,使得这里像一个隐秘的囚笼,牢内关押的多为革命志士。罗广斌的牢房位于偏僻的一角,旁边就是臭气熏天的厕所。
罗广斌的身份和背景让他的遭遇充满了复杂性。出身于国民党家庭,尤其是有一位在军中赫赫有名的哥哥,使得他在监狱里倍感特殊。尽管特务们将他捕获,但由于罗广文的军权地位,特务们不得不多加谨慎。罗广文的兵团驻扎在四川,手握重兵,因此特务头目徐远举在行动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徐远举找到了罗广文,带着敌人的情报:“有人说你的弟弟是共产党。” 罗广文心里一紧,但他依旧保持冷静。表面上,他并没有表示强烈反应,而是淡然地回答:“那就好好教训他,但记得留他的命。”起初,罗广文希望通过这次事件给弟弟一点教训,让他明白政治立场的重要性,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罗广斌那颗坚定的信念比任何刑具都要坚硬。
无论特务们如何折磨,罗广斌始终咬紧牙关,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愿出卖自己所效忠的党和同志。党组织曾一度希望他利用家庭背景谋取出狱的机会,但罗广斌坚决拒绝。他宁愿与同志们共进退,也不愿背叛自己的革命信仰。刚进入监狱时,罗广斌满脑子都是“完了”二字,但他突然想起了马识途曾对他说过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他一定不能让朋友们受到牵连。于是,在特务如何威逼利诱时,他始终咬住嘴巴,一字不发。
不久后,冉益智被带到罗广斌面前,令他惊讶的是,冉益智竟然将罗广斌入党时的自传读了出来,这本该是秘密的个人资料,竟然在叛徒的口中轻易流露,罗广斌顿时明白,冉益智早已背叛党组织。愤怒、失望、痛心涌上心头。刚进监狱时,罗广斌愤怒地大喊:“冉益智是叛徒!他背叛了!”随即,他被特务关进牢房,脚上被戴上了沉重的脚铐。40斤重的脚铐让他几乎无法承受,但他从未向敌人屈服。
罗家家族极力想营救罗广斌,甚至安排他与父亲见面进行劝说。然而,罗广斌依旧没有被动摇,他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1948年,一位长官刘牧虎找到林茂,希望通过他的帮助来保罗广文的面子,特务徐远举也只是冷静地回应:“请放心,我会见机行事。”然而,徐远举并非出于对罗广斌的同情,而是将他视为压制罗广文的筹码,目的在于让罗广文更加忠诚于国民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形势逐渐逆转,国民党在战争中屡屡败北。恰在此时,他们开始在监狱中大肆屠杀革命战士,直到半夜才停下手中的屠刀。罗广斌等19名革命者幸运地幸存了下来。期间,一名警卫杨钦典深受革命者们坚韧信念的感召,他的良知最终促使他解开牢门,将罗广斌等人救出。
虽然脱险后罗广斌内心充满痛苦与愤怒,但他明白,不能沉浸于过去的伤痛中。他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监狱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写下报告,为后人留下这段宝贵的历史记录。
1958年,《红岩》创作工作启动,罗广斌和杨益言受到了市委的支持,他们查阅了大量敌特的档案资料,深入了解并塑造人物形象。市委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指导,甚至让他们拜沙汀为师,并提供了赴北京学习的机会。这些帮助让《红岩》的创作更加深刻,最终成功地推出。
《红岩》一经发布,立刻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罗广斌和杨益言也认真听取了各方意见,继续修改完善,最终使这本书成为了革命题材中的经典之作。罗广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但他也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特殊时期下的他,经历了人生的重重考验,最终在身心的双重打击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罗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