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选择都城的位置都需极为慎重。正确的都城选址,不仅能保障政权的稳定,还能为王朝的繁荣长治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唐朝选择了长安作为都城,这一决定为其持续强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若都城选址不当,有时不仅会影响到日常治理,甚至可能危及王朝的存亡。正如北宋定都开封后,虽一度繁荣,却也为其后期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南京与杭州,作为南宋定都的两个候选城市,都是历史上曾承载过多个朝代的重要城市。南京,历代王朝如东晋、刘宋、南陈等都曾设为都城。杭州,尽管在南宋之前只做过吴越国的都城,但在南宋之后,它不仅成为了南宋的都城,还在明朝时期再次担负起了这一重任。那么,为什么南宋选择了杭州而非历史上被多个朝代推崇的南京呢?
一、定都南京的好处
人文方面: 南京,古称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等,早在战国时期,楚威王便在此建立了城池,取名金陵。传说秦始皇东巡时,听闻金陵有王者之气,便命令将其更名为秣陵。东吴孙氏平定江东后,张纮便指出:“此地有天命,宜为都邑。”因此,孙权才将吴郡的治所迁至秣陵。诸葛亮曾称建业为“帝王之宅”,并预言此地将来必为帝王之都。隋朝入侵时,南陈后主杨侗对建康充满信心,认为这里拥有“王气”加护。而在唐代诗人笔下,南京的“王气”更是被极力歌颂,传世诗篇如“金陵王气黯然收”便昭示了这一点。南宋若定都南京,理应获得“王气”的庇佑,增强其统治力。
地理方面: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淮河流域及中原腹地较近,相较于其他长江南岸的城市,其对北方的接近度和通行便利性更强。历史上的东吴、东晋等王朝定都南京时,若有北伐需求,南京作为基地方便调动兵力,一旦北伐受挫,也可迅速撤退至长江天险进行防守,这种“进退自如”的战略位置无疑是一大优势。
此外,江南地区自隋唐时期逐渐崛起,五代时期已发展成为人口超过北方的经济重地。最富饶的产粮区位于太湖流域,被誉为“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平原及巴蜀盆地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运输极为便利,南宋若定都南京,调集资源无疑更加高效。
二、定都南京的坏处
守江必守淮: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水势较为缓慢,渡江之处较多。若敌军从江对岸突袭,一旦突破防线,南京极易陷入包围之中。为了加强防御,南宋在两淮平原建立了防线,但由于地形限制,这一防线始终难以稳固,容易被敌军突破。比如,在绍兴和议后,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南征,仅用两个月便打破了南宋的淮河防线,直接推进至采石矶,赵构甚至一度准备通过水路逃避金军的进攻。
荆襄的上游威胁: 长江下游虽然水网丰富,但金军若无法突破南宋的防线,便会将注意力转向荆襄地区。攻占荆襄后,金军便能切断南宋与巴蜀的联系,从水陆两路夹击南宋。这一战略要地的易守难攻,使得南宋在荆襄一带的防线成为致命隐患。
南宋初期,荆襄地区并不安定。建炎四年,钟相、杨幺等人在洞庭湖一带反宋,后又有刘豫借金国支持攻占襄阳。尽管岳飞在绍兴四年收复了襄阳等地,但荆襄防线的稳固性始终让赵构心生疑虑,如何维护这条防线,始终是南宋一大困扰。
三、定都杭州的好处
经济发达: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杭州经济极为强盛,以丝织、印刷、造船、酿酒等为主的产业位居前列,商税收入达到每年“二十余万”,远超南京。北宋建立后,杭州沿着吴越国的基础持续发展,成为“东南第一州”。而且,杭州的安逸与舒适更是比南京有所优势,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
安抚金国: 赵构在定都问题上曾深陷两难,主战派坚持建议定都南京,主和派则推荐杭州。经过一番权衡后,赵构最终选择了南京,并命令将朝廷各机构迁移至南京。然而,半年后,淮西的郦琼等人叛投刘豫,局势突变,赵构决定将都城迁回杭州。赵构明白,选择杭州有助于与金国维持和平。南京显然代表了战事的激烈,而杭州则意味着更为温和的议和态度。由于赵构一直致力于与金国和解,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杭州。
四、定都杭州的坏处
沟通不便: 杭州的水路优势虽显著,但其陆路交通相对较差。南宋的疆域包括江南、两淮、巴蜀等地,而杭州作为都城,其与其他地区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杭州距离南京不足三百公里,但由于陆路不便,实际沟通效率较低。南宋时期,驿站传递的速度每天大约为四百公里,这意味着杭州的通信时间比南京多出了大约一天。虽然这一天的差距看似不大,但积少成多,时间上的延误不容忽视。史料记载,有一次宋宁宗下令召回成都的杨端明,从旨意传出到杨端明抵达杭州,居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不利北伐: 选择杭州作为都城,虽然主和派看似有所长,但对于积极主张北伐的将士来说,赵构的决定无疑会打击军心。士兵和将领们会认为,既然国君已经选择和金国保持和平,那他们的北伐努力又有何意义呢?此外,杭州作为都城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驻守,但江淮防线的防守并不会因此减少。如果南京是都城,驻守的军队可以有效地支援江北,增强北方的防守能力。南宋一旦决心北伐,从南京出发调集兵力将更加便捷和迅速。
总之,南宋是否定都南京还是杭州,各有利弊。若赵构选择南京,也许能获得更强的北伐支持,但也可能面临金军的突袭和防线崩溃的风险。选择杭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北伐的动力,但也能稳住国内局势,避免过度战争的压力。赵构在当时面临的复杂局势中,做出的选择,或许是当时最合适的。
参考文献:
- 《宋史》
- 《三朝北盟会编》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