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6日,蒋纬国在即将迎来60岁生日之际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并被任命为“三军大学”校长及战争学院院长。这一晋升标志着他在军界的进一步上升,但他的升迁之路充满了波折和挑战。
蒋纬国的晋升之路可谓曲折离奇:1927年,蒋介石带着11岁的蒋纬国参加北伐,而当时蒋纬国的大哥蒋经国已经前往苏联,两兄弟的道路从此分岔。蒋纬国在1927年到1937年期间几乎全程作为蒋介石的接班人培养,16岁便进入东吴大学物理系学习,随后转攻文学系,并在毕业后迅速进入了“黄埔军校”第十期接受军事训练。
在四年的学习中,蒋纬国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完成了从理科到文科、再到军事的转型。为了提升自己,他于1936年冬天赴德国学习,成为德军少尉,并参与了纳粹德国对邻国的军事行动。关于蒋纬国的身世,史料和证人指出他并非蒋介石的亲生儿子,而是国民党右派大佬戴季陶的儿子。这个身份困扰了蒋纬国一生,也为他与蒋经国的关系增添了许多隐忧。两兄弟在表面上和睦相处,但实际上却各怀心思。
1940年冬天,蒋纬国回到国内,并被派遣至胡宗南的第一军进行锻炼。尽管如此,蒋纬国的军衔和位置始终未能与蒋经国的“储君”地位相提并论。蒋经国在国内稳固的政治基础,使得蒋纬国在军中的晋升步伐更加缓慢。1944年,蒋介石因豫湘桂战役的失败而下令征召高学历青年组建“青年军”,并打算让蒋经国直接掌控此支军队,而蒋纬国只担任了青年军的一个营长,兄弟二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蒋纬国早年低调行事,几乎不显山露水。他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与普通军官一起挤火车的经历。有一次他在陇海线的夜快车上,因没有引起上校的注意而被其掌掴,随后却因身份不明的“蒋上尉”身份,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虽然蒋纬国身为二公子,但他在许多细节上都表现得低调含蓄,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纬国的身份仅为装甲兵第一团副团长,并且参与了淮海战役。尽管在战场上不尽人意,蒋纬国还是利用自己的身份从事了与战争无关的商业活动,赚取了不少外快,声名一度受损。然而,随着1950年他升任国民党装甲部队总司令,并赴美国深造,蒋纬国的政治和军事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54年他回国后屡任国防部要职,并在1961年晋升为陆军中将。
蒋纬国若按部就班地升迁,理应在60岁之前晋升为二级上将,甚至有可能晋升为一级上将。然而,这一切在1964年1月21日的“湖口兵变”事件中发生了转折。当时,赵志华在湖口装甲兵基地煽动叛乱,声称要“清君侧”消灭蒋介石身边的腐败分子。虽然此事最终未能成功,但因蒋纬国在装甲兵部队中的高位,使得他不可避免地背负了部分责任。蒋介石因此对蒋纬国产生了失望,蒋纬国的晋升遭遇了严重阻碍。
在1975年,蒋纬国面临退休的压力,急需晋升上将以确保终身享受上将待遇。为此,他通过与宋美龄的对话,巧妙地引起了宋美龄的关注,最终在宋美龄的压力下,蒋经国 reluctantly 批准了蒋纬国的晋升。然而,蒋经国始终视蒋纬国为外人,避免其接触权力核心。
蒋纬国通过“卖惨”手段获得晋升,但这一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而蒋经国相比之下,早在青年军成立时就已经是中将军衔,且在许多重大事件中担任要职。蒋经国的军衔几乎是“天上掉下来的”,他无须经历艰难的晋升过程,凭借着其父亲的庇护和他自身的政治手腕,迅速跻身于军队的最高层。
蒋经国的军事生涯虽然并不显赫,但他在军队中却积累了相当大的权力,尤其是在台湾政权建立后。1955年,蒋经国借助“孙立人兵变”一事,成功排除异己,掌握了军队的大权。1960年,他正式升任陆军二级上将,随后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为自己继任总统的道路铺平了道路。
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蒋经国最终接掌了台湾的最高领导权,成为台湾的“军人总统”。与其弟蒋纬国的军衔相比,蒋经国的升迁几乎无需任何挣扎,他以中将起步,凭借父亲的支持,最终达到了政治和军权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