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这句话所描绘的,正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尽管他在战场上屡创辉煌,水淹七军、活捉于禁,甚至一度威震四方,成为史书中的传奇人物,但最终,关羽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兵败麦城,命丧临沮。那一刻,英雄的光辉显得如此脆弱,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然而,关羽败走麦城时,他所经过的地方正是马超的封地,那么,马超为何没有伸出援手呢?
马超为何不出手相救?
在这场历史变故中,马超的选择并非单纯的漠视,而是深受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恩怨所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尽管马超被封为临沮的封地主人,这并不意味着他能长时间驻守在那里。实际上,马超的封号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而非实际的管理职权。就像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虽然名义上拥有这块封地,但他也从未亲自前往汉寿。这就意味着,当关羽败退至临沮时,马超并不常驻,也没有实际掌控这片土地。因此,即便他想援救关羽,也没有任何实际的能力和条件。
再者,历史时间的推移使得这个救援几乎成为不可能。根据史料记载,马超在建安二十年到二十四年期间,始终随刘备参与汉中之战,直到刘备被封为汉中王。建安二十四年秋季,马超仍在刘备身边,显然他并未在临沮。此时,关羽败走麦城已经是十月,这段时间里,马超无论如何也无法在短短几天内赶到。古代交通条件极为落后,信息传递缓慢,即便是快马加鞭,传到马超耳中时,恐怕关羽的生命早已随风而逝。更不用说,马超若要前去救援,还需要时间和兵力,几乎不可能及时救出关羽。
马超与关羽的恩怨情仇
或许有人会问,马超真的没有能力救关羽吗?其实,除了时空上的限制,两人之间积怨已久,也让马超选择放弃了救援的机会。早在关羽和马超还未成为五虎上将之前,二人就曾有过不少摩擦。回想起那段桃园三结义的岁月,刘备、关羽和张飞深厚的情谊牢牢绑住了三人的关系。而马超的加入,虽被刘备高看一眼,但却在关羽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隔阂。毕竟,马超并非一开始便追随刘备,而是半路投降,正因如此,他的身份在五虎将中显得有些尴尬。关羽在心底对他充满了不屑,甚至在一次与马超的对抗中,关羽公开写信挑战马超,要与其一决高下。虽然马超并未回应,且诸葛亮一番劝解平息了事态,但关羽的挑衅言辞显然传入了马超的耳中,增加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更有趣的是,在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时,关羽被授予的却是荡寇将军,这似乎是对马超的一种特别青睐,而关羽对此心生不满。为了证明自己的武勇,关羽还专门向马超发起了挑战,可惜马超最终没有回应。对于关羽来说,这种“轻视”无疑是对他尊严的巨大挑衅。诸多恩怨交织,使得马超在关羽最终陷入困境时,不可能心生援手之意。
关羽死于自身脾气与管理失误
除了与马超的矛盾,关羽自身的性格和管理上的问题,也直接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关羽一生都极其自负,尤其对文官群体心生轻视。虽然他本身拥有非凡的武艺,但却很少关心内政事务,常常轻视那些手下的文官。由于性格上的傲慢,他与一些重要文官之间产生了矛盾,甚至将一些曾辅佐刘备的重臣逼走,譬如博士仁和糜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关羽的权力基础。
此外,关羽在物资调度上也有严重失误。在他守卫麦城时,负责物资供应的两位文官曾因工作不力而遭到关羽的严厉斥责。这让他们心生怨气,极有可能故意拖延物资的配送时间,导致关羽的部队缺乏足够的战斗物资,陷入困境。关羽未能及时获得补给,直接影响了他的战场优势,最终导致了麦城之败。
结语:历史的不可逆转性
关羽的死,荆州的失守,无疑改变了整个汉末的历史格局。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随着关羽的陨落开始发生动荡。对于曹操来说,再也没有人能像关羽那样威震四方;而对于刘备来说,西蜀的元气大伤,最终刘备病死,张飞也因失去关羽而丧命,蜀汉的衰败几乎不可逆转。即使诸葛亮数度北伐,也未能改变蜀汉的颓势。
回首马超没有选择救援关羽,这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历史中的英雄,最终都难逃命运的安排,而关羽的死,或许正是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管理失误的必然结果。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关羽的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