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埔军校,常常不得不提“黄埔三杰”,他们分别是陈赓、蒋先云和贺衷寒。许多人都听过“陈赓的腿、蒋先云的笔和贺衷寒的嘴”这句名言,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蒋先云和贺衷寒分别是在毛泽东和董必武的推荐下报考了黄埔军校。
首先,咱们来说说蒋先云的故事。
1919年,蒋先云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积极参与组织了湘南学生联合会,和一群爱国青年一起,站在了革命的前线,投身于游行示威活动。那个时候,蒋先云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他的声音引领着湖南革命的潮流。1921年,毛泽东发展了蒋先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他革命生涯的重要引路人。
与此同时,湖南的工人运动也在不断发展,涌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一批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1922年,毛泽东特意安排蒋先云前往安源,协助李立三开展工人运动。在安源的工人罢工中,蒋先云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成功地为安源的工人争取了许多切实的权益。
蒋先云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还在军事革命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毛泽东不仅是蒋先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导者,同时也引导他走上了军事革命的道路。虽然毛泽东当时已经在工人运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他意识到,军事工作对于革命事业至关重要。于是,在黄埔军校招收第一期学员时,毛泽东推荐了五位湖南学子,其中蒋先云便是其中之一。所有这五位学员的入校推荐人一栏,赫然写着“毛泽东”三个字。
在面试时,毛主席特别叮嘱蒋先云:“这次考试非常严格,虽然你的数理化基础很扎实,但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考,为党争光,学好军事。”1924年,蒋先云凭借出色的成绩进入了黄埔军校,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蒋先云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口才了得,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周恩来曾赞誉他为“将才”,蒋介石则给出了更高的评价:“如果革命成功后我解甲归田,黄埔军校的这些英雄人物,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
蒋介石的这番话一方面表露了他对蒋先云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拉拢他,意图将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然而,蒋先云始终不为所动。
在黄埔军校期间,为了缓解两党之间的矛盾,蒋先云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毕业后,他被安排留校,在政治部协助周恩来开展工作。此时,他参加了两次东征并获得胜利,还带领黄埔学生军参与了省港大罢工,逐渐成为两党阵营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然而,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在一次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要退出共产党?谁愿意跟着共产党走?”蒋先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拍案而起,坚定地表示:“我永远是共产党员!”他还发誓:“头可以断,共产党籍不能丢。”面对蒋先云的直言不讳,蒋介石表面上笑着表现出“大度”,表示:“你的事情,我们会后再谈。”然而,蒋先云根本不为所动,愤然离去。
即使在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下,蒋先云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妥协。
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在北伐战争的临颍战役中不幸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25岁。这个噩耗传出后,毛泽东深感痛惜,周恩来则在武昌主持了蒋先云的追悼会,并发出号召:“踏着蒋先云的道路前进。”时至今日,蒋先云的英雄事迹依旧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国家建设,英烈的精神永世长存。
接下来谈谈贺衷寒的故事。
贺衷寒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贺衷寒便积极参与其中,为爱国运动出一份力。1921年,他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并与中国代表团团长张国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结下了深仇。回国后,张国焘向陈独秀告状,最终,贺衷寒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贺衷寒不仅对张国焘心怀怨恨,甚至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开始产生动摇。
1924年5月,贺衷寒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和辩论能力,在校内迅速崭露头角,并很快获得了蒋介石的赏识。为了得到蒋介石的重用,贺衷寒逐渐成为了“反共先锋”,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
1926年和1929年,贺衷寒分别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日本深造。1931年,由于“围剿”红军屡屡失败,蒋介石紧急要求贺衷寒回国支援。
回国后,贺衷寒积极投入“反共”运动,不仅为蒋介石培养了大量反共人才,还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论,甚至制定了一些政工文件。他的反共工作可谓做到了极致。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贺衷寒与何应钦勾结,支持武力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事后却遭到蒋介石的猜忌。不久后,蒋介石将其派往欧美进行考察,明显是为了将其放逐。
解放战争期间,贺衷寒始终忠于蒋介石,积极反共。直到国民党败局已定,他随蒋介石一同撤退到台湾。
1950年,贺衷寒被任命为台湾“交通部长”,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台湾的交通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贺衷寒的内心也开始感到极度困扰,精神上逐渐崩溃。
1971年,感到前途渺茫的贺衷寒辞去了所有职务。次年5月,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从一名共青团员,到后来成为“反共先锋”,贺衷寒最终背离了自己的初衷,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也因此成为了历史的弃儿,注定被人民遗忘与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