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四野干部名单,可以看到“双一”名将陈光的位置显得颇为尴尬。作为副参谋长,他的职务实权有限。那个时期,我军对参谋工作并未给予过多重视,更何况他仅仅是个副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在野战军担任职务已经算是不错了,但陈光是谁?他可曾是两度接替林总职务的人,曾被视为林总的接班人之一,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更重要的位置,可为何会落到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职位呢?
事实上,陈光的这一境遇与他自己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早在东北战场上,他与林总便发生过三次较为激烈的冲突。陈光,作为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早期的优秀将领,曾多次在战场上表现出色。1931年,他就担任了红军主力师师长,长征时带领红二师一路勇猛向前,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屡建奇功,这些战绩也使得中央开始重视他,期望大力培养。长征结束后,陈光继林总的职务,成为红一军团的代军团长,开始了他第一次接替林总的工作。
抗战爆发后,陈光接任八路军115师343旅的旅长,并随林总一起参加了平型关、广阳等战役,在与日军的激烈交锋中屡屡取得胜利。当时,115师主力南下,林总不幸受伤,陈光再度接过指挥棒,成为115师的代师长。在短短时间内,他就带领部队连续获得四场胜利,成功消灭敌军2200多人,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的企图,并在部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然而,若时间停留在这个阶段,陈光无疑会是中央军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遗憾的是,这一时期正是他的巅峰,之后却开始步入下坡路。115师进入山东后,陈光的表现逐渐黯淡,陆房突围战中的一系列失误引发了师内的不满。随后,他与负责山东纵队的朱瑞、黎玉之间也发生了冲突。1941年,为了解决山东指挥体系问题,中央将陈光调任负责财政工作,然而,作为一名以战斗著称的将领,他显然不适应这种角色。
到1943年,随着山东局的重组,陈光被调回延安进行学习,以便为未来的大战做准备。虽然这是一次暂时的沉淀,但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陈光的性格和思路依旧没有太大改变。尤其是在“七大”候补委员名单公布时,陈光未能入选,愤怒之下他当场质问毛主席:“我是不是哪里对不起你?”虽然主席并未计较,还安慰了他一番,但在许多人眼中,陈光依旧是一个难以驾驭、不太服管的人。后来,到了东北战场,陈光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脾气和做法。
日本投降后,陈光被调往东北,与罗荣桓指挥的山东部队会合。罗荣桓将原山东的老部队交给陈光,指派他在黑山、北镇一带建立防线,并为他配备了大功率电台和机要人员。然而,局势迅速变化,国民党军占领了锦州,我方处境变得愈加艰难,通讯设备变得尤为重要。林总得知陈光手中有大功率电台,于是发电命令要求陈光上交。然而,陈光回电表示自己只有一部大功率电台,要求保留。这个回应让林总十分生气,接连催促了两次,言辞间不乏责备。陈光在看到林总不满后,急忙安排人员护送电台,但因突如其来的敌军进攻,导致电台交接的事宜被耽搁,这也让林总产生了误解。
与陈光的拖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克诚。1945年12月5日,东总向黄克诚下达命令要求提供电台人员和设备,黄克诚立即响应。而陈光则在12月4日收到指令,直到12月23日才将电台交给上级,导致司令部的不满。这样的一次延误,成为了陈光与林总之间的首次冲突。
1946年初,陈光调往东满军区。1946年3月,中央发电报要求趁苏军撤出长春的机会占领城市。然而,林总认为国军正在向四平调兵,主力部队应该集中力量保卫四平,不宜贸然进攻长春。而此时,陈光在苏军的帮助下秘密进入长春,摸清了敌军的部署,并迅速返回部署进攻。4月14日,苏军撤出长春,陈光率部迅速攻占长春,歼灭伪满“铁石部队”2万余人。长春的解放令毛主席非常高兴,但林总对陈光擅自行动的做法并不满意,这也是第二次冲突。
随着四平保卫战的失利,我军主力部队开始连连后撤,士气低落。尽管国民党提出停战协议,但他们却在协议生效前于6月5日抢占了拉法、新站等重要战略位置。陈光对此愤怒异常,立即发起反攻。虽然战斗中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未提前得到上级的批准就开战,林总对陈光的做法颇为不满,这便是第三次冲突。
到了1947年,陈光的“抗命”行为终于惹怒了林总。在1947年初的南下作战中,陈光因不愿执行林总的撤退命令,导致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林总决定将陈光调离野战部队,这也意味着他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渐行渐远。陈光的性格和对局势的独立判断,使他始终无法与林总形成有效的合作,最终未能取得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一切,或许就是陈光高开低走、最终无缘更高职位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