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站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前,目光贪婪地扫过堆积如山的古代文书。
他或许从未想过,他盗走的数千卷珍贵文献中,竟然藏着一块不起眼的墓碑抄本。百年之后,这块不起眼的墓碑,竟然将揭开唐朝历史上最血腥的政变——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这块墓碑的主人,名为常何。
常何是谁?
在新旧《唐书》中,常何的记载寥寥无几,仅被提到是“禁军将领”。但正是这位在历史上几乎被忽视的小人物的墓志铭,揭示了李世民弑兄夺位的关键布局。直到上个世纪末,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展览上,这份《常何墓碑文》的抄本才被一位中国历史爱好者偶然发现。经过细致辨认,当人们看到碑文上清晰可见的“上柱国常府君墓志”八个篆字时,历史的真相也在悄然浮出水面——这位看似普通的禁军将领,实际上是李世民提前两年埋下的致命棋子。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李渊开国之时,他的两位儿子——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完全可以肩负起大唐的未来。李世民不仅在战争中屡立战功,更是在年轻时就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特别是在河南荥阳虎牢关一战,他以三千五百名玄甲军击败了十万敌军,这场胜利为他赢得了“七世纪地表最强男人”的称号。
而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的大儿子身份同样不差。李建成常常被后来的历史学者描绘成一位昏庸无能、腐化堕落的王子,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李建成并非无能,反而是唐朝开国太子中,才智和德行都位列前茅的人物。史书记载他性格仁厚,是一位懂得儒家道理的继承人。作为太子,他不仅协助李渊处理政务,还负责调解朝廷内部的纷争和政策制定,为唐朝的政权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建成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就,但李世民的崛起却将他推向了不可避免的宿命。
李渊虽然有两个优秀的儿子,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权力争斗迟早会爆发。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竞争中,李渊选择了一个“制衡”策略。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负责内部治理;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主要负责开疆拓土;而李元吉作为一个“不靠谱”的兄弟则被安排在“反面典型”的位置。这个看似平衡的局面,其实注定了双方的争斗。而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冲突,终将以一场权力的血腥争斗告终。
然而,李渊并未能意识到,这场兄弟之争最终会演变成一场“生死之斗”。
李建成早在太子之位上坐稳后,就开始了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了防止李世民掌握过多的军权,他也加强了自己的军队,特别是“长林军”,一个由他亲自组建、训练的精锐部队。为了增强军力,李建成还通过兵部获得了大量的铠甲和兵器,但这最终引来了父亲李渊的注意。
李渊得知之后大怒,立即下令软禁李建成,同时暗中调查他与外部势力的关系,尤其是与杨文干的关系。此时,杨文干的一次暴动被李世民轻松平定,李建成的计划彻底破产。然而,李渊并未严惩李建成,而是选择了轻描淡写地处理这场风波,这使得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李建成的这一举动,也为他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在一次晚宴上,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共进晚餐,但李世民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差点命丧黄泉。虽然李世民最终被救回,但这次事件让李渊的家庭关系更加紧张。为了避免两兄弟继续争斗,李渊决定将他们分开,封李世民为陕东道大行台,意味着李世民被“流放”到远离长安的地方。然而,这样的“分家”并未平息他们之间的冲突,反而让他们的矛盾加剧,最终演变成了玄武门之变。
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常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何在李世民的计划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作为一名曾在隋末农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常何的履历堪称光辉。在李渊建立唐朝后,常何劝说李密归降李渊,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要部下。通过与李建成的接触,他逐渐站在了李世民的一方,最终在李世民的精心策划下,被任命为玄武门的守将。
而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常何的忠诚便为李世民所用。
尽管李建成始终认为常何是自己的亲信,但他并未料到,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并安排在玄武门守卫。在李世民带领的禁军前来宫中时,常何故意放行,令李建成毫不知情。最终,当李建成意识到危机时,已为时过晚,他被李世民一箭射杀。而此时,常何则全力阻挡了李建成的援军,为李世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常何的墓志铭揭示了这一切真相。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并未得到显赫的职位,反而只得到了虚职和赏赐。然而,他所获得的金钱和赏赐却足以证明,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的作用。李世民通过黄金和职位,将常何牢牢收买,确保了玄武门之变的顺利进行。
常何的墓志铭揭开了李世民“自卫叙事”的谎言。
李世民成功登基后,他将李建成塑造成昏庸的太子,并在史书中将自己描绘为一位“被迫反击”的英雄。常何墓志铭的出土,揭露了李世民早已在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就开始策划并布局这场政变。常何的墓志铭如同一枚穿越千年的子弹,击碎了李世民精心编织的“自卫叙事”,让历史呈现出更加复杂和真实的一面。
这段历史的揭示,提醒我们: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英雄和阴谋家有时只是不同的面孔。
如果没有常何墓志铭的出土,李建成可能永远背负着“无能太子”的骂名,而李世民则依然被奉为“自卫英雄”。这也暴露了史书的局限性,胜利者往往主导着历史的叙述,掩盖了许多未曾被记录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