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起,到二战结束,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堪称历史上最为系统和疯狂的文物劫掠之一。日本不仅通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等手段,大规模掠夺中国的文物,还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巧妙编织了法律的谎言,阻止文物的归还。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文部省官员九鬼隆一撰写了《战时清国宝物搜集方法》,明确将掠夺中国古籍、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列为“优先军事任务”。而这一“优先任务”在随后的侵略行动中得到了贯彻。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日军司令部设在北海静心斋,他们不仅掠夺了慈禧寝宫的珍宝,更将万佛楼内的108尊金佛熔铸为金条,夺走了无数国宝。而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特工组织的“华中文物委员会”更是对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公私收藏进行彻底洗劫。甚至有一件极为重要的文物,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运往美国途中神秘失踪,至今仍无解。
与此同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对日本侵略者所破坏和掠夺的文物进行了详细统计。根据《甲午以后流入日本的文物目录》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各地被日军劫掠和破坏的历史文化古迹达741处,书画类达1.5万余件,古器物类1.6万余件,碑帖类9300余件,珍稀书籍类300万册,文件类60多万件。这些数据触目惊心,令人无法忘怀。
在这些被掠夺的文物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曜变天目茶碗。这件来自福建建窑的瓷器,因其窑变所产生的星斑状结晶被誉为“碗中宇宙”。16世纪时,织田信长将其视为权力的象征,但在本能寺之变中,这件茶碗和信长一同葬身火海。唯一幸存的另一尊曜变天目茶碗,后来被德川家康收入秘府,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1942年,这件文物通过“昭和通商”从上海流入长崎,现藏于东京的静嘉堂文库。相比之下,奈良正仓院所珍藏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更具历史意义。这把唐代的乐器镶嵌着夜光贝、琥珀等珍宝,至今仍保留着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然而,尽管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日本政府依然以“条约无溯及力”作为借口,拒绝归还。
在文物的返还问题上,日本的态度一直显得消极且冷漠。1954年,《海牙公约》及1970年《教科文组织公约》都明确禁止文物掠夺,但日本以“条约无溯及力”为由,拒绝归还二战前掠夺的文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2019年中国成功追索回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但对于360万件被日军掠夺的战争文物,日本始终保持沉默。在2024年7月,日本民间组织“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在东京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归还唐鸿胪井刻石等四件中国文物,并向东京大学提交请愿书,揭露其收藏的伪满洲国文物的真相。
而对于靖国神社前的三学寺石狮,直到今天,它依然被日本政府供奉在神社内。这个甲午战争期间被掠夺的石狮,成为了日本侵略历史的铁证。中国民间追索者如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已经多次致信日本政府,要求归还这对石狮。2019年,通过外交协商与刑事侦查双轨并行,中国成功追索回流失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这8件国家一级文物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公约框架下追索文物的重大突破。
与德国在文物返还上的积极态度相比,日本的消极态度暴露了其在历史反省上的虚伪。韩国通过《韩日文化财产协定》成功索回2430件文物的案例,表明只要坚持法理斗争并通过国际舆论施压,被掠夺的文物终将回归。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望这360万件流失的文物,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伤痕,更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裂痕。
当法国将非洲文物归还、德国深刻反思纳粹罪行时,日本却依然将这些掠夺品供奉在靖国神社。历史终将证明,任何通过暴力夺取的文明瑰宝,终将会在正义的阳光下褪色。唯有尊重文化主权,才能让人类文明真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