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一度深得刘备宠爱和信任,甚至被视作接班人来培养。即使在关羽惨败身亡,刘封承担重大责任之时,刘备也没有立刻决意将其除掉。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只需几句话,刘备便心生杀意呢?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蜀汉政局的稳定,也与刘封对诸葛亮宏伟计划的破坏密切相关。刘备虽然娶过三位妻子,却只育有两位女儿,没有儿子,这让他心生焦虑。特别是当他投靠刘表后驻扎在新野时,恰逢长沙有一位刘姓年轻人——其外甥身形高大威猛、武艺出众,刘备便收养了他,改名为刘封。
刘备显然眼光独到,刘封在之后的益州之战中表现英勇,屡立战功,深得刘备欣赏。益州被攻下后,刘备紧接着展开了与曹操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双方对峙了两年,刘备最终取得了胜利。随着汉中落入手中,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逐步实现第一步:占领益州,为后续北伐中原铺平道路。
然而,刘备不仅仅满足于占领益州,接下来他把目标瞄准了北伐中原的准备工作。根据战略部署,必须先掌控汉中,之后再确保襄、樊两地不落入曹操之手。而这个任务由刘备安排孟达和刘封分别负责——孟达去攻房陵,刘封则带兵从汉中沿沔水而下,夹击上庸。两人协同作战,最终顺利攻克房陵和上庸,为北伐铺路。
就如诸葛亮的策略所示,攻占汉中后,刘备需要稳定北部门户,接着清除荆州北部曹军的威胁。这些准备工作逐步落实,为北伐中原的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切的推进,却因为刘封的一系列失误而受到了严重干扰。
此时的刘备,已经步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正如隆中对战略所言,刘备需要通过北伐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备命关羽亲自领兵攻打襄、樊,以阻挡曹操的增援。然而,关键时刻,刘封的失误让蜀汉的战略计划遭遇重大挫折。
当关羽开始围攻襄阳和樊城时,他发现这些地区的抵抗异常顽强,战斗久攻不克。更糟糕的是,曹操增援的部队陆续抵达,使得关羽的兵力逐渐吃紧。关羽迫切需要增援,于是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希望他们能够出兵协助。然而,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刚刚归附,局势不稳”为由,拒绝了增援请求。
事实上,他们的真正动机并非如他们所言。此时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已经愈发激化,二人之间的不和让他们根本不想派兵协助关羽。刘封由于长期在上庸处任职,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不仅常常凌辱下属,甚至连孟达也未能幸免。孟达本是个有些文艺气质的将军,他热爱音乐,甚至自己组建了一个小乐队来陶冶情操。可是,刘封一得知后竟直接霸占了孟达的乐队,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孟达忍无可忍,决定辞职,带领部下投降了曹魏。
刘封的傲慢和拒绝增援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关羽由于兵力不足,最终不得不将部分防御力量从荆州调往北方,但曹操的援军及时到达,而东吴的吕蒙趁机偷袭,夺取了荆州。关羽陷入两难之际,最终被东吴军队俘杀。
这一系列的事件,实质上与刘封的种种失误息息相关。如果刘封和孟达能够及时增援,关羽或许能攻下襄、樊,而刘备也无需从荆州调兵北上应对东吴。即便如此,刘封的不作为依然为蜀汉的战略部署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荆州失守的背景下,刘封的罪责显得尤为突出。
不仅如此,刘封在刘备死后,无视蜀汉政局的稳定。作为刘备的养子,他未曾做到身先士卒,反而在关键时刻推卸责任,背离了大局。而这种骄纵的性格,也让诸葛亮深感不安。诸葛亮意识到,刘封不仅破坏了蜀汉的战略,还可能威胁到刘禅的统治。因此,他提出建议,认为刘封的性格不容忽视,恐怕会成为未来的巨大隐患,应该及早除掉。
基于这些因素,刘备最终决定赐死刘封。在刘封自尽之前,刘备深感痛心,并责问他未能协助关羽。这一决定,既是出于对政局稳定的考虑,也是因为刘封的罪行无法容忍。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谋士,最终帮助刘备消除了这颗定时炸弹,确保了蜀汉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