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傅崇碧这位开国少将复职后,再次被军委任命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这是他第二次担任这一职务,这种情况在我军历史上极为罕见,足以看出军委对傅崇碧的高度信任与认可。
在傅崇碧重新担任职务的这一天,刚刚复任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特意找他谈话。此前,军委的其他首长已和傅崇碧进行了交谈,而这一次,罗瑞卿将焦点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整顿北京卫戍区的领导班子。简单来说,罗瑞卿要求傅崇碧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并提出改进建议。
尽管卫戍区在解放军的整体体系中并非核心部门,但其在北京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其与其他单位大为不同。如果说要对卫戍区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那说明当前的工作状况非常糟糕。
这些问题,傅崇碧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因为他深知,包括自己曾遭到关押的那段经历,都和卫戍区的一些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如果这些领导被调整,傅崇碧并不会觉得冤枉。
那天,傅崇碧被召到罗瑞卿的办公室。刚一进门,罗瑞卿便毫不客气地训斥了他一番,拍着桌子严厉地质问:“你这是不敢斗争,心软手软,这叫调整班子吗?”
那么,傅崇碧上报的调整方案究竟是怎样的,竟让罗瑞卿如此愤怒呢?
原来,傅崇碧所提出的方案,仅仅对卫戍区领导班子进行了微小的调整,只替换了其中一名领导,其他人依旧原地不动。显然,这样的方案并没有完全贯彻军委的意图,令罗瑞卿非常失望。毕竟,军委已经与傅崇碧沟通过,要求他做好调整工作,可结果却远未达到预期。
对于罗瑞卿的愤怒,傅崇碧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所以,当罗瑞卿训斥他时,傅崇碧始终保持沉默,耐心听着,并未进行反驳。直到罗瑞卿累了,话音渐弱,傅崇碧才开口承认自己未按照上级指示来调整卫戍区的领导班子,这是他自己的失职。
罗瑞卿听后依然不解,急切地问:“你明知这样做是错误的,为什么不立即落实?”
傅崇碧眼中带着泪光,向罗瑞卿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您是我的老政委,老首长,您让我调整班子,肯定是从有利于我工作的角度考虑的,我理解军委和首长的苦心。”
他继续说道:“但您也知道,过去我在卫戍区时,受过的整顿是最多的,而且很多关于我的谣言,都是卫戍区的那些人散播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谁能顺利度过难关呢?如果不违心,就有可能成为被整顿的对象。” 傅崇碧深知这个道理,感慨万分。并且补充道,“我们二人正是最好的例子。”
接着,他认真地表示:“正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些,所以现在我们应当清理掉那些不合适的人。然而,这样的报复行为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他们曾把我们整得惨不忍睹,现在我们反过来把他们清除,大家都已经年纪不小,有了家庭,能不能停止这种不断的冲突呢?”
于是,傅崇碧建议:“如果他们的错误是原则性问题,那应该换人。但如果他们只是为了生存,不必再过于追究。”
傅崇碧痛心疾首地劝告罗瑞卿,这种做法对谁都没有好处。可罗瑞卿显然不接受这一观点,谈话也因此不了了之,气氛凝重,两人各自离开。
然而,傅崇碧并没有就此放弃,过后他又三次登门拜访罗瑞卿,耐心地劝说他传递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向军委反映出一个新的开始。傅崇碧的愿望是让大家能够团结、宽松,便于回顾过去的错误并重新启程。经过傅崇碧的多次努力,罗瑞卿终于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将这个建议传达给了军委的主要领导。最终,卫戍区的领导班子做出了调整,只替换了一个领导,其他人仍然保留原职。罗瑞卿还在军委会议上表扬了傅崇碧,认为从大局角度看,傅崇碧的做法是正确的。
而卫戍区的领导干部们,得知傅崇碧采取“不计前嫌”的宽容态度后,都感动得深受触动,许多人主动找傅崇碧承认错误。当时,他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对不起您,更对不起组织,以后请看我的工作态度。”
实际上,傅崇碧不仅口头上宽容,他也确实在行动中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对待领导班子不计前嫌,连当年参与过抄家、将他送往农场的保卫处长,也被他调回原职,重新安排工作。通过傅崇碧的不断努力,卫戍区的各项工作也迅速恢复了正轨,而这一切,无不展示出他那宽广胸怀和非凡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