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国骂战名场面:鲁迅和李四光互撕,徐志摩参战,但收场有点尴尬
创始人
2025-09-14 02:02:24
0

在现代中国学术界,有一群特别且充满活力的人。他们不仅是学者,还是跨越多个学科的专家,他们的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传统文人所熟悉的“四书五经”。这些学者们的思维非常开放,涵盖了从文学、历史到哲学、科学等众多领域。

然而,学术的世界从来没有平静过。正如一句古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同样充满了争议。在这一片学术的海洋中,文人的观点时常发生碰撞,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激烈交锋,成就了无数精彩的学术辩论。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正是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鲁迅和李四光这两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因为意见分歧,展开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口水战。这场争论不仅让两位学者深陷其中,甚至连秉持中立的徐志摩,也难以旁观,最终不得不卷入其中。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与思想家。身为文学革命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呼吁民族的独立与思想的解放。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们积极参与民主与自由的运动,纷纷走上街头,组织游行与集会。然而,这一正义之举却遭到了杨荫榆——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强烈反对。

杨荫榆本应为学生的安全着想,但她的行为更像是维护北洋政府的立场,反对学生运动,甚至禁止学生参与任何政治活动,试图禁锢学生们的思想。这种做法引发了鲁迅的愤怒,他将这一事件批判得毫不留情。尤为触目惊心的是,杨荫榆在一次宿舍检查中,带领军警驱赶暑假期间留宿的学生,并且在冲突中伤害了包括刘和珍、许广平在内的13位学生骨干。这一事件成为学生们集结反抗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对杨荫榆的抗议运动。

鲁迅一直被视为那位无畏言辞的思想战士,始终站在弱者一方,他的笔不仅是他思想的武器,也是他战斗的旗帜。在他所写的《纪念刘和珍篇》一文中,鲁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并对女师大的镇压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杨荫榆的反动行为,成为了鲁迅笔下严厉抨击的对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杨荫榆意识到局势不妙,决定“借刀杀人”,请来了曾与鲁迅发生过矛盾的李四光。李四光原本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受邀在北京大学担任地质系主任,但与鲁迅的学术思想完全不同。两人曾在一次文学沙龙上激烈争论,鲁迅批评李四光的作品空洞无力,缺乏思想深度,而李四光则反击鲁迅的言辞偏激,认为他过于主观,缺乏宽容和理解。这场争论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杨荫榆见李四光与鲁迅有过旧怨,便巧妙地将李四光拉入自己的阵营。她邀请李四光参观北京师范大学,并在事后让他发表了《在北京师大观剧的经验》。这一举动被鲁迅视为李四光对杨荫榆立场的支持,于是他毫不客气地在《华盖集》的《“碰壁”之余》一文中,将李四光称为“拥护杨荫榆的勇士”,两人的公开对立由此揭开了序幕。

接下来,李四光在《地质学报》上发表了文章《论学术自由与独立精神》,阐述了自己对于学术自由的看法,并解释了为何支持杨荫榆的某些决定。他认为学术自由应当是建立在尊重学术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容纳多种不同的声音与观点。与此同时,他认为杨荫榆的某些改革措施,正是为了保护学术的独立性和纯洁性。鲁迅看后并没有沉默,而是在随后的《华盖集》文章中继续批驳李四光的观点。

从那时起,鲁迅笔下的李四光几乎成了常客。鲁迅不断揭露李四光在学术和职务上的种种行为,尤其在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京师图书馆副馆长一职时,他公开批评李四光专注于赚钱,而学术水平却停滞不前。在《“公理”的把戏》中,鲁迅严厉讽刺了李四光高薪兼职的行为,认为这不但让学术水平下降,更让教育事业受损。

李四光对此自然心生不满,决定通过公开回应进行反击。在他的回信中,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鲁迅并非真正的文学大家,充其量不过是以捕风捉影为生的“文学小丑”。两人之间的互相指责愈演愈烈,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

此时,学术界的风波愈加激烈,许多人开始站出来为李四光辩护,甚至连徐志摩也不得不介入其中。徐志摩虽然一开始并无意涉足这场纷争,但由于两位学者的争论出现在他主办的《晨报副刊》上,局势变得日益棘手。为了调解争端,徐志摩先是刊登了陈西滢与李四光的书信,试图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然而,鲁迅对此并不买账,反而在《不是信》一文中,进一步攻击了陈西滢,指责他盲目站队,陷入了流言的漩涡。

徐志摩意识到,事态已经远远超出预期,他决定采取更为激烈的措施,进一步解释李四光兼职事件的背景与细节。他将李四光的亲笔信也刊登了出来,不料,这一行为却引发了新的风波。信中李四光对鲁迅的直言不讳,使得鲁迅的尴尬无处可藏,整个文坛的关注也迅速聚焦到了这场争论上。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争斗,鲁迅始终没有退缩,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对方的缺点,而徐志摩也不甘示弱。然而,徐志摩终究意识到,继续在这种争执中纠缠下去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他最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结束这种无意义的争吵,提倡文学应当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而非充斥着人身攻击的战场。

尽管徐志摩力图平息事态,但鲁迅并未因此收手,反而加大了批评力度。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徐志摩和李四光选择了沉默,不再继续卷入其中。这种沉默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他们明白,唯有时间能平息这场风波,避免让这场争执继续恶化。

最终,这场由鲁迅、李四光与徐志摩三人参与的激烈争论渐渐平息。这段历史虽然以争论为主线,但它也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学界思想的碰撞与多样化。尽管有时争执激烈,但正是这种思想的多元和碰撞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进步。

相关内容

工程服务提供商Legenc...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13日 工程和维护服务提供商Legence(股...
2025-09-13 17:43:44
原创 ...
9月13日上午,在东京进行的2025年田径世锦赛结束了男子铅球预赛...
2025-09-13 17:41:34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 ...
2025年9月10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家旅游度假村秋...
2025-09-13 17:38:14
鹤峰“国省双美”公路,激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姣童 沿“最美省道”245饱览山水画卷,循“最美...
2025-09-13 17:37:43
石圪节煤矿活化工业遗产,“...
长治石圪节煤矿矿工俱乐部广场上,红砖墙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标...
2025-09-13 17:33:50
原创 ...
《——·前言·——》 你是否听过刘伯温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这两位...
2025-09-13 17:33:49
秦始皇遣使昆仑采药的证据找...
近日,考古研究者仝涛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引发关注,...
2025-09-13 17:33:28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
2025-09-13 17: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和谋略,...
原创 开... 张平凯作为我国开国少将,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家庭拮据,但他们还是尽力让张...
原创 八...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的原意,但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故...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向注重“英雄不问出身”的观念,崇尚的是那句经典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中,...
中流砥柱——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 【专家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
历史上最狠辣的三个女人,武则天...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她们深谙权谋,手段残酷却又冷静高效。表面权力光环下,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
原创 蒋...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始终怀抱着反攻大陆、重夺政权的梦想。然而,他深知,若没有台湾民众的支持,这一梦想根...
太平军为啥不先打江南、江北大营... 在1853年3月21日,也就是太平军成功占领南京城的次日,洪秀全紧急召集太平天国的高级官员,于南京城...
原创 解... 在我国开国将领中,有一对非凡的“搭档”,他们不仅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更是能够一起肆意“瞎胡闹”的...
原创 李... 1946年,戴笠的飞机失事的消息传来时,李时雨正忙于处理自己的事务。当他得知此事后,心中一震,脸色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