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伊阙一战,以锐不可当之势大破韩魏联军,杀敌二十四万,令六国闻风丧胆,此后更是屡战屡胜,战功赫赫。廉颇,于长平之战初期,凭坚守壁垒之策,让秦军久攻不下,无计可施;邯郸保卫战中,他又率赵军顽强抵抗,力挽狂澜。李牧,北逐匈奴,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南下抗秦,多次挫败秦军锋芒,是赵国后期的中流砥柱。王翦,则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带领秦军横扫六国,为秦的大一统立下不世之功。可是,令人痛心不已的是,白起遭赐死,李牧含冤被杀,廉颇抑郁而终,为何唯有王翦能安享荣华,得善终结局?
白起:功高震主的悲剧
白起,秦国郿县人,一生指挥大小70余战,未尝一败,堪称军事天才。他的军事生涯,从初出茅庐便光芒万丈。次年,在伊阙之战中,他面对韩魏联军,巧用计谋,以少胜多,一举斩首二十四万,俘虏联军统帅公孙喜,攻占五座城邑,一战成名,因功升左更。此后,他率兵渡过黄河攻占河东大片土地,封“大良造”。
秦相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地位超过自己,便以秦军疲惫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白起得知后,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后来,秦昭襄王因赵国迟迟不肯割让六城,再次发兵攻打赵国,战事进展不顺,他想让白起统率部队围攻邯郸,白起却认为战机已失,拒绝赴任。秦王两次亲自下令,范雎两次亲自去请,白起皆推辞拒绝。后因秦相范雎和群臣的议论,称白起被迁出咸阳时流露出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的样子,秦昭襄王最终决定杀了白起,派使者携王剑追赶,在咸阳城外的杜邮亭赐剑令其自杀。
白起的悲剧,一方面源于他功高震主,所立军功太大,让秦昭襄王这位雄主也心生忌惮;另一方面,他与范雎的矛盾,以及多次违抗王令,使得自己陷入绝境。若白起性格能不那么固执,懂得揣摩君王心思,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廉颇:被“抛弃”的老将
廉颇带领赵军深入齐国腹地,大败齐军,攻取阳晋城,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在秦军于“阏与之战”中被赵国马服君赵奢击败后,秦昭襄王不甘心,再次出兵攻赵,廉颇率军迎战,大败秦军,令秦军兵锋受挫,数年不敢轻举妄动。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与秦军对抗。他深知秦军强大,采用坚守策略,使秦军速胜之谋难以得逞。赵孝成王信以为真,用赵括代替了廉颇,结果导致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将白起斩首和坑杀殆尽,赵国遭遇长平之祸。
长平之战后,廉颇仍为赵国四处征战。他曾大破燕军,迫使燕国割地求和,因功被封君拜相。但随着赵国新王即位,廉颇逐渐被疏远,失去了兵权。他离开赵国后,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在楚国时,廉颇虽被任命为将军,却始终心系赵国,感叹“我思用赵人”,但最终未能再回赵国,在楚都寿春抑郁而终。廉颇的一生,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却在晚年被赵王“抛弃”,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
李牧:惨遭冤杀的良将
李牧,赵国后期的中流砥柱。他前半生驻守赵国北境,面对匈奴的侵扰,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在时机成熟时,李牧使用事先埋伏的奇兵,接着又出兵击败东胡等数个游牧部落,使匈奴十几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城,保障了赵国北方边境的安宁。
后来,李牧开始参与中原战争,多次重创秦军。在“宜安之战”中,他大破秦军于肥地,最终全歼秦军,因功受封武安君。不久后,在“番吾之战”中,李牧再次大败秦军,让秦国始终无法轻易攻灭赵国。可是,秦国深知李牧的厉害,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秦国再次使用反间计,用重金买通赵国宠臣郭开,造谣李牧要造反。赵王昏庸,派人取代李牧,李牧为了国家和赵国军民考虑,拒绝接受命令。赵王便暗中派人抓捕李牧,将他斩首。三个月后,秦将王翦率军攻破赵都邯郸,灭亡赵国。
王翦:深谙帝王心术的智者
战国末年,硝烟弥漫,群雄逐鹿。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王翦与儿子王贲纵横疆场,横扫赵、魏、楚、燕、齐五国,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不世奇功。可是,身处权力漩涡中心,伴君如伴虎,众多名将难善终,王翦却能全身而退,安享晚年,其中的奥秘,藏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他过人的智慧之中。
秦始皇的性格底色,为王翦的善终埋下伏笔。这位千古一帝虽以铁血手腕著称,但对待功臣却展现出难得的宽容。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并未像后世某些帝王般大肆屠戮功臣,这为王翦的平安提供了外部环境。不过,仅有帝王的宽容远远不够,王翦自身的政治智慧才是关键。
灭楚之战,堪称王翦智慧的高光时刻。面对秦王询问灭楚所需兵力,王翦坚持60万,而李信认为20万足矣。秦王选择李信出征,却遭遇惨败。换作他人,或许会趁机嘲讽秦王决策失误,但王翦只是默默称病回乡,不发一言。当秦王亲自登门请他出山时,王翦果断应允,却提出必须带60万大军。出征途中,他频繁向秦王索要良田美宅、仆人和子孙官职,看似贪婪,实则暗藏玄机。他深知,自己手握举国之兵,难免遭帝王猜忌,以“贪婪”自污,正是向秦王传递自己只求富贵、无意谋反的信号,成功打消了秦王的疑虑。
更令人钦佩的是,王翦深谙急流勇退之道。灭楚大功告成后,他没有留恋权力的滋味,而是迅速交出兵权,归隐田园。此后每次征战归来,他都毫不犹豫地放弃兵权,以实际行动让秦始皇彻底放心。在权力的游戏中,王翦始终保持清醒,不贪恋权位,最终得以在功成名就后,远离政治纷争,颐养天年,成为战国乱世中少有的幸运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为后人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如何自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结语
战国四大名将,皆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各自国家的安危荣辱倾尽心力。可是,白起因功高震主、违抗王令而被赐死;廉颇遭赵王疏远,抑郁客死他乡;李牧则被奸臣陷害,惨遭冤杀。唯有王翦,凭借对秦始皇性格的了解,巧妙运用政治智慧,在为秦国开疆拓土后,及时功成身退,成为四大名将中唯一得到善终之人。他们的不同结局,既反映了个人性格与命运的交织,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对名将们的深刻影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名将们的故事,成为了岁月长河中永恒的传奇,供后人不断品味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