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各方诸侯纷纷崛起。由于中央政府长期失职,权力逐渐分散,导致各地豪杰纷纷争权夺利,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曹操率领的魏国占据北方,孙权统治的江东势力牢牢把控着东南,而刘备则在西南的蜀中立足。
面对魏国的强大压力,孙刘两方不得不联合起来,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击败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此后,刘备趁孙权夺取合肥的机会,进而吞并四川地区。虽然地盘不大,但蜀汉的精锐人才云集,尤其是“五虎上将”,他们的战力可谓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实际上,关羽对后来加入的黄忠并不十分认可,因为他心目中的“五虎上将”并不包括黄忠。
关羽之所以对黄忠心存不满,原因不外乎有三。首先,黄忠的年纪实在太大。当时的黄忠已经年过六旬,尽管仍然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年迈的身体和有限的体力注定了他无法为国家效力太久,而关羽与其他五虎上将相比,明显更看重年轻与实力的平衡。
第二个原因,是关羽在与黄忠对战时未能占据上风。众所周知,关羽素来有着“傲上而不辱下”的性格,他对强者从不轻易服输。然而,在长沙一战中,黄忠表现得异常出色,一箭射中关羽的盔缨,显示出他的高超箭术与卓越的战斗力,关羽心中自然不甘心。
第三个原因,则是黄忠曾是曹操麾下的“降将”。关羽一生忠诚于汉室,虽有过一段不得已的归顺曹操的经历,但他始终自视为汉室的忠臣,而不是曹操的部下。黄忠的投降行为,尽管他是投效刘备这个汉室宗亲,但关羽始终认为这是对忠诚之节的背离,因此他在潜意识里无法真正接受黄忠的加入。
这三点原因直接导致了黄忠在关羽心中的地位逐渐下滑。尤其是在五虎上将封号公布之后,关羽发现黄忠和自己平起平坐,心中的不满与轻视愈加深重。那么,关羽心目中的五虎上将究竟是谁呢?
毫无疑问,五虎上将中的前两位就是关羽和张飞。至于第三位,赵云无疑是关羽心中最为佩服的将领。赵云忠诚勇武,深得关羽的认可,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了他自己。赵云的武艺堪称继吕布之后的第一人,曾单枪匹马,闯入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中,七进七出,身披血衣却毫发无伤,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而在忠诚方面,赵云更是毫无瑕疵,他在刘备危难之时,长坂坡大战中孤身一人骑马持枪,为了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奋不顾身。赵云的这些英勇事迹,无疑让关羽心服口服,因此他理应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至于第四位,马超是五虎上将中最年轻的一员。他的战绩也同样辉煌,尤其是在潼关一战中,他率领西凉铁骑大破曹操的精锐部队,曹操为保命不得不割须弃袍。尽管从战斗力上来看,马超可能还无法与关羽匹敌,但他年轻,潜力巨大,这点是关羽十分看重的。此外,关羽曾请求与马超切磋,而马超低调认输,极大地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这也帮助马超赢得了关羽的认可。
提到关羽心中的五虎上将,不得不提魏延这个名字。魏延虽仅为汉中太守,但在关羽眼中,他的地位不容小觑。魏延有着很强的作战能力,尤其在进攻长沙时,他毫不犹豫地斩杀了韩玄,献城投降,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关羽对魏延的看重,正是源于他当初在困境中毅然决然选择追随刘备的忠诚。当时刘备的势力尚未稳定,魏延已经决定为刘备效力,这份忠诚让关羽非常欣赏。然而,尽管魏延的军事才能出色,但他与军师诸葛亮的矛盾却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提出质疑,认为他背叛过自己的主公,因此虽保住了性命,却始终未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在蜀汉集团中,魏延的地位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关羽只能在心中将魏延视为五虎上将之一,但并未公开承认。
这样,关羽心目中的五虎上将名单大致就定了下来,其中赵云、马超和魏延都是他极为看重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