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1月13日,京城大内,一位曾声名显赫的高官被命令自尽,罪名多达92条,令人震惊。这位高官,正是曾经的权倾一时的年羹尧。
年羹尧,一位曾叱诧风云的将军,在死后,他的家族究竟命运如何呢?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许多人认为年羹尧的家族不过是雍正朝廷的包衣奴才,然而这显然是错误的。年羹尧的曾祖父是辽东的名将,父辈与祖辈也都是朝廷中的高官。从家世上看,年羹尧可谓是显赫的官宦之后,实际上他是清朝官宦的四代传人。因此,说年羹尧是包衣奴才的人,大多是受了《雍正王朝》这类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年羹尧本人才智出众,求学期间便是个学霸,成绩斐然。后来,他如愿考中进士,并在那一年脱颖而出,和他同届的还有张廷玉等许多后来身居高位的名将或文臣。然而,在这批人中,年羹尧无疑是最为突出的那一位。30岁时,他便成为了四川的巡抚,这个职位是在康熙年间授予的,真可谓少年得志。
年羹尧的仕途也并没有因此止步,39岁时,他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而在42岁时又升任川陕总督。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并非是年羹尧的推手,年羹尧的权力其实更多来源于康熙时期。雍正即位后,年羹尧的确是他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毕竟,年羹尧是雍正妻子的亲兄弟。因此,年羹尧的狂妄或许并非毫无根基——他一方面是雍正的妹夫,另一方面更是在早年间就建立了赫赫战功,拥有难以想象的荣华富贵。
雍正初期,朝廷有三位柱石人物,其中之一便是年羹尧。他与国舅隆科多和十三爷允祥共握重权,虽说隆科多和允祥主要掌控京城事务,而年羹尧则在外面做着一位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年羹尧的最大功绩是在1724年平定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这次战役让年羹尧成为了雍正朝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也让他与雍正的关系更加亲密,甚至在通信时,两人宛如朋友一般亲近无间。
然而,年羹尧的权力膨胀也随之而来。曾经的战功和雍正的宠信让他在朝廷上渐渐变得自负而傲慢,尤其是他那种颐指气使、蔑视他人的态度,造成了不少反感。尤其是在他进京时,许多文武大臣和贵族不得不跪着迎接他,这种盛气凌人的姿态,也给他树立了不少敌人。
此外,年羹尧还开始干预朝廷的官员任命,这种行为无疑让他与许多有权势的人产生了矛盾。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官员人事安排,都在年羹尧的影响下,而雍正出于笼络年羹尧的需要,往往顺从他的提议。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大量拍马屁、奉承的人聚集在年羹尧身边,形成了他掌握政权的支撑力量。
最严重的错误出现在年羹尧与雍正的私人关系上。年羹尧过于放肆地把自己视为雍正的朋友,甚至在接见时,完全不施君臣之礼,和雍正平起平坐地喝茶聊天。这种行为令许多朝中大臣怒不可遏。年羹尧显然忘记了一个历史事实:皇帝的威严不可侵犯,即使关系再亲密也不能有丝毫的逾越。
与此同时,年羹尧还与隆科多和十三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冲突。原本这三人是互相支持、共同协作的,但随着年羹尧的权力逐渐膨胀,他与两位重要人物的关系逐渐恶化。年羹尧过度扩张的野心,导致了他与朝中重臣的多次冲突。这无疑加剧了雍正对他的不满。
最终,年羹尧的狂妄行为让雍正彻底反感,雍正决定采取措施,削弱年羹尧的权力。1724年后,雍正便开始与各地的重臣商讨如何应对年羹尧,并在1725年初公开批评了他。
到了1725年5月,雍正与岳钟琪商议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第一步是迅速调离年羹尧,并由岳钟琪接管兵权;第二步,是将年羹尧调到杭州,剥夺其权力;第三步是彻底夺回年羹尧的所有爵位;最后,年羹尧被关进了大牢。
年羹尧的家族成员也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遭到了影响。雍正的处理方式令人震惊,与当时的常规做法完全不同。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是一等公爵,雍正没有彻底撤销他的爵位,而是仅仅撤去了他的虚职太傅衔,且年父去世后才恢复太傅衔,这一处理显得相当宽容。
至于年羹尧的兄长年希尧,虽然被免去了工部右侍郎的职位,但很快便被重新启用,担任了内务府总管一职,并未受到严重影响。年羹尧的妻子与子女的命运也各有不同。年羹尧的第二任妻子爱新觉罗氏并未受影响,她的家庭背景显赫,雍正自然不敢轻易波及。而年羹尧的次子年富,由于牵连父亲的罪行,也被处死。
然而,年羹尧的众多儿子中,只有年富受到了连累。其他15岁以上的子女,包括年斌、年兴和年寿,被免职并被流放至边疆,接受戍边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年羹尧所有的子女最终得到了宽恕,并且交由年遐龄监管,这也可以看作是雍正对年羹尧后代的某种宽容。
至于年羹尧的幕僚们,他们的命运则相当凄惨。两位重要幕僚——邹鲁和汪景祺,均在事件后被斩首,且他们的家族被流放至远方的宁古塔,成为披甲为奴。这种对幕僚的严厉处理,似乎暗示着他们曾做出一些对朝廷有害的事,或是言辞过于激烈,导致雍正愤怒。
从年羹尧的最终命运来看,他的狂妄终究导致了他自掘坟墓。雍正对年羹尧的处理,虽然残酷,但也充满了智慧与手腕。尽管年羹尧犯下了92项大罪,雍正对他的家人却并未过度追究,给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