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深秋,一位穿着旧军装的老人手里提着几个苹果,站在军马场的门口。值班哨兵看见他,立刻举手拦住了:“请排队填表,探亲的。”
老人慢慢地从怀里掏出表格,准备去填写,谁也没想到,这位看起来普通的老者,竟然是一位开国大将!那么,这位开国大将究竟是去探望谁呢?
1964年10月,王树声满怀愉快地从衣柜里拿出了一件洗得发灰的军装。他在镜子前仔细打量了几遍,确认自己整齐得体。一旁的警卫员忍不住叹了口气:“首长,要不我给您准备一辆车,您去看四毛同志方便些。”
王树声摆了摆手:“我只是去女儿单位看看,和普通人一样,搭公交车去就行。”
他始终不愿做特殊化处理,连准备去探望女儿时,还特意从口袋里拿出几个苹果,想着稍后给她带去,让她也尝尝这个新鲜的水果。
军马场距离市区有30里远,王树声一到公交站,便发现周围的路人不时瞥向自己。在那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像他这样还穿着打着补丁的军装的老人,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不过他没有主动与人交谈,默默地像个普通老人一样,走到刷卡机前,随手找了个空位坐下。即便此刻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大别山猛虎”。
公交车终于到站,王树声提着苹果走向军营的大门。站岗的哨兵看他手里提着网兜,以为是附近老乡送菜过来的:“同志,探亲的话请先去接待室填表。”
王树声看了看哨兵指的方向,那里有几个家属坐在石桌旁填表。他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麻烦你了,小同志,我马上去填表。”
排队的时候,他站在队伍的最后,轮到他时,拿出老花镜,认真地填起了表格。一位家属好奇地问:“大叔,您家孩子叫什么名字?”
王树声依然笑呵呵的,答道:“王四毛。”
家属听了有些疑惑:“怎么起了这么个名字?”
王树声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我女儿出生在延安,这名字有个好兆头。”
家属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那时很多人都说小孩的名字可以随意点,这样孩子才好养活。
填完表格后,王树声安静地在旁边等着。然而负责联系的人翻遍了名单,也没找到叫王四毛的人:“同志,这里只有一个叫王季迟的小同志,没有您要找的王四毛同志。”
王树声这才恍然大悟:“哦,对了,王季迟就是我的孩子,我忘了她参军后改了名字。”
此时,站岗的哨兵看到王季迟走出来,才惊讶地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并非普通老乡,而是军队的高级首长!他立刻想要敬礼,却被王树声挥手制止:“不必,今天我只是来探望我女儿,别搞特殊。”
路过的指导员看见这一幕,不禁竖起大拇指:“你们看看,这才是真正的老革命家风!不论何时,都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做作,始终与百姓平等相待。”
王季迟带父亲去参观自己喂养的战马。她深知父亲对马的喜爱,每次过来看她,总是顺便查看那些“宝贝马”的情况。
王树声看到马厩里,他眼睛一亮:“这草里掺了多少燕麦?”
王季迟有些愣住,赶紧回答:“大约三成。”
王树声摇了摇头:“还是不够,给战马喂食最好在秋季增加营养,燕麦得加到五成。喂马不仅要喂得饱,还得常常给它们刷毛。”
王季迟听了有些羞愧,脸红了:“是的,最近训练太紧张,马的管理有点疏忽了。”
王树声神情瞬间严肃:“当年我当兵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给马梳毛、喂草,白天的训练一点也不耽误。你要明白,战马不仅是你的坐骑,它和你一样是战斗的伙伴,不能有一丝懈怠。”
王季迟默默点了点头,心里感受到父亲身上那股不容忽视的革命气质。参观完马厩后,父女俩一同去了食堂吃饭。
原本王季迟准备给父亲好好介绍下食堂的情况,没想到王树声却随意地打了几样素菜,坐到了与几名年轻战士的桌子上。
王季迟笑了笑,心里明白父亲的“老毛病”又犯了。
果然,王树声和年轻战士们聊起了训练:“你们累不累?伙食够不够?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反映。只有身体好,才能更好地训练、打胜仗。”
几名年轻战士都对王树声充满了好奇。大家知道他是首长,但没想到这个老首长竟然如此平易近人。
其中一名战士忍不住问:“首长,能给我们讲讲当年打仗的事吗?”
他们生在新中国,了解那些老革命前辈在革命岁月里的艰苦经历,感到非常好奇。
王树声笑了笑:“既然你们想听,我就给你们好好讲讲。”
他开始娓娓道来自己年轻时的革命故事,眼神闪烁,讲述着那些艰难岁月和革命历程,给年轻战士们传递着革命的火种。
战士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听得入神,而王树声讲得也越来越有劲头,似乎越讲越开心。
王季迟坐在旁边,默默看着父亲与战士们交谈,心中不禁有些感动。她知道,父亲和这些老一辈革命者一样,始终把年轻一代看作自己的后代,愿意倾尽所有,支持新中国的未来。
傍晚,王树声准备坐公交回市区,王季迟陪他走到车站。
当车开动时,王树声隔着窗户挥了挥手:“记得吃我带的苹果,也要记得照顾好你的战马,记得马无夜草不肥,自己也得保重身体。”
王季迟突然间有些鼻酸,感觉父亲的身影就像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树,根深叶茂,始终向着阳光成长。
尽管父亲的年纪越来越大,但他给自己留下的革命精神却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