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篇文章前,欢迎点击关注,方便您后续随时获取更多类似文章,也方便与我们一起探讨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闪电战,这一由纳粹德国提出的战术,初次亮相便在波兰战场上取得了骇人听闻的成功。在短短两个月内,曾被称作“欧陆强国”的波兰几乎没有抵抗之力,迅速陷入德军的掌控。然而,闪电战最具震撼力的表现,却是在法国。
在法国战役中,英法联军的抵抗显得异常短暂,几个月的时间便被德国的军事机器碾压,而曾在一战中几乎难以攻破的巴黎,竟在德军的铁蹄下沦陷。这场战役震撼了全世界,也使得闪电战成为了当时无解的战术。然而,到了1941年,闪电战在苏联的战场上,却遭遇了与往常不同的挑战。
在拿下法国之后,希特勒转而开始谋划进攻苏联。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了“第21号命令”,此命令后来被世人熟知为“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1月31日,冯·布劳希奇元帅正式发出作战命令,准备以闪电战的形式发起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实际上,早在法国战役胜利后,德军便已开始向东部调动兵力,希特勒显然已将苏联视为下一个目标。
然而,由于意大利在南斯拉夫与希腊战场上的进展不顺,德军的进攻计划被迫推迟,直到1941年6月22日才正式展开。当天凌晨,德军联合罗马尼亚等盟国共计动员了550万兵力,3900架飞机,3500辆坦克,47000门火炮,从三个方向对苏联发起了全面入侵。
尽管这场规模空前的攻势,德军最终以惨败告终,但与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德军的闪电战并非从一开始就顺利推进。相反,德军在入侵初期就遇到了来自苏联强力的反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布列斯特要塞,这座要塞作为德军第一次进攻的目标,竟然在德军如潮水般的围攻下坚持了数月之久。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类似的抗战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列宁格勒以及克里木等地,数不胜数。
这些反抗力量,无论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出于对侵略者的憎恶,都让德军在后勤补给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众所周知,闪电战的成功离不开快速的后勤保障。然而,苏联地区的顽强抵抗使得德军的后勤补给线频繁遭遇破坏,战线延伸得越远,补给压力越大。此外,纳粹对苏联占领区的统治政策堪称灾难。尽管斯大林是个暴君,苏联国内对他的反感情绪弥漫,但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等地,一些民众曾在最初选择欢迎德军,甚至自发为其提供支持。纳粹也给予这些地区一定的自治权,特别是在波罗的海国家,德军依靠当地支持招募了大量兵力。
然而,在乌克兰及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纳粹的统治却是残暴无情的。这种政策使得原本可能成为盟友的民众反倒转而成为敌人。正如高尔利兹所言:“事实上,德军并非单纯地想摧毁布尔什维克,而是想奴役整个斯拉夫民族,这无疑是德军在二战中的最大错误。”闪电战再强,终究也敌不过后方持续不断的抵抗。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要想征服俄罗斯,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俄罗斯内部的分裂。”因为苏联的辽阔,使得德国即便轻松摧毁了乌克兰,占领了白俄罗斯,但面对俄罗斯本土的庞大疆域,德军的资源始终难以支撑如此广袤的战线,最终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战略困境。
而更让德军吃惊的是,苏联的冬天来得出奇之快,俄罗斯的广袤国土更让他们难以应对。德军原本计划在春季甚至夏季展开进攻,以准备应对可能的寒冷天气。可由于其他战场的拖延,德军未能及时准备冬季作战所需的装备。前线部队的御寒衣物仅得到了10%的补充,更有一些重要的物资如润滑剂等紧缺,导致德军在恶劣天气下几乎无法正常作战。古德里安曾在信中写到:“严酷的天气,奇缺的装备,以及单薄的衣物,最终导致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损失。”
闪电战的核心在于其突袭性质,但“巴巴罗萨计划”却并未体现出这一优势。苏联方面早已察觉到了德军的动向。苏联情报人员佐尔格及时向苏共中央提供了相关情报,丘吉尔甚至亲自提醒斯大林要提防德军的进攻。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丘吉尔的多次催促下,向斯大林发出了警告。然而,斯大林始终未能及时作出反应。
直到6月20日,周恩来的助手阎宝航通过可靠渠道获悉德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并及时通报给了延安,周恩来也立即发报给斯大林:“巴巴罗萨计划将于6月22日全面展开。”同一日,一名德军司务长投诚,将相同消息传递给苏军。正是这两条信息的汇集,终于让斯大林相信了德军即将进攻的事实,为苏军争取了宝贵的24小时准备时间。要知道,如果没有这24小时的准备,德军的闪电战或许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毕竟,当时的德军已逼近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距离苏联首都几乎只有一步之遥。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我们不难看出,二战中的每一场战役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局势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闪电战,虽然在初期带来了巨大的胜利,但最终也因多方面的因素而遭遇惨败。这些历史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战争永远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它背后隐藏的是深远的战略智慧和各方力量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