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志在北伐中原,可惜最终未能成功。这一结果常常被一些人批评为“穷兵黩武”,甚至指责诸葛亮忽视百姓的安危。有人觉得他过于执着于战争,未能考虑百姓的痛苦。这样看问题,显然是片面之见,是在转换了角度之后的偏颇判断。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理清楚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结果来反推行为的逻辑,而是要从行为的出发点去分析最终结果。结果是行为的产物,但行为的逻辑却不能单纯依赖结果来做解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为改变家庭命运而辛苦奋斗的人,即便几次尝试失败了,我们能说他是在“白白折腾”吗?再如,一个为考上好大学而寒窗苦读的学生,若最终没有如愿,难道可以嘲笑他的努力毫无意义?又比如,很多人一生坚守做好事的原则,即便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回报,难道就能说“做好事没有意义”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想强调的是,目标、希望、使命和责任这类东西,其实并不是完全确定的,无法用“必然逻辑”去解读。人力虽能拼搏,但有些事情终究还得看天命,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风雨中前行,而不问前程。
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曹丕继位称帝,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曹丕的登基有点像我们现在打牌时,觉得自己手中的牌非常强,于是便迫不及待地亮明了底牌。当曹丕称帝时,许多人感到尴尬,尤其是那些曾为汉室效忠、依附曹氏的势力。
比如,曹魏集团中的许多曾自诩为忠臣的官员,平时披着汉室忠臣的外衣,现在曹丕要彻底摒弃这个“名分”了,局面一下变得尴尬无比。再比如刘备,平时靠着“汉室宗亲”的身份不断获得支持和资源,而曹丕一宣布帝位继承的变化,刘备的政治立场瞬间变得尴尬,这使得他继续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号召百姓支持的难度急剧增加。至于孙权,原本在曹操和刘备的时代,虽然实力不如人,但在名分上还算平等,然而曹丕登基后,孙权成了曹家的附庸,这种变故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总之,曹丕称帝使得整个政治格局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氛围,曹魏的臣子选择继续隐忍,刘备选择了顺势称帝,试图与曹丕抗衡,而孙权则静观其变,等待适当时机。
讲到刘备称帝的动机,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如果不称帝,那就意味着他一切的立场和信念将面临彻底的崩塌。作为“光复汉室”的旗帜人物,他必须回应曹丕的举动,否则他在百姓和各路势力中的影响力会急剧下滑。因此,他制造了一个关于“汉献帝死于非命”的假消息,暗示曹丕篡位的过程并不光彩,自己作为刘家最后的希望,要挺身而出捍卫汉室的正统。
而孙权在这场斗争中其实没有刘备那么直接的动机。他的称帝名正言顺,更多是出于一个与刘备和曹丕抗衡的需求,但在名分上他显得尤为薄弱,因为东吴的“江东孙家”并不具备传统的皇族背景。孙权之所以称帝,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自己在东吴的权威,另一方面则是对局势的反应——毕竟,早些年他已经决定投向曹魏,而后又不得不反转立场,与蜀汉合作,在背后推翻曹魏的影响。
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得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形成了微妙的动态。而接下来的蜀汉北伐,也正是基于这个微妙的格局。
回到蜀汉的北伐战略,诸葛亮选择在227年发起北伐,除了时机上的巧妙选择,还有两大背景因素:首先,曹丕去世后,曹魏内部出现了一定的政治空隙;其次,曹魏对于西线的防守较为松懈。两者共同造就了一个相对适宜蜀汉出击的时机。
蜀汉北伐并非单纯出于好战,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选择。当时,蜀汉的实力并不强大,处于弱势,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如果不主动出击,局势很可能在未来变得越来越不利。因此,诸葛亮选择在曹魏政治和军事体系处于过渡时期,发动北伐,试图通过出奇制胜,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
诸葛亮的北伐,可以理解为蜀汉在面对强敌时的一次战略突破。就如同现实中一些较为弱小的个体,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寻找突破口,寻求改变现状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既要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也要尽力实现自己的信念。北伐不仅是为了捍卫汉室正统,也是为了解决蜀汉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