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职体系,包括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职位,常常让人感到混乱,许多人不清楚这些职位之间的关系,也不了解各自的官位大小与权力高低。今天,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些职务的由来和相互间的联系。
清朝的常备军队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努尔哈赤于1615年创立了满洲八旗,随后在征服蒙古和辽东的过程中,又分别成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因为所有的满洲人(即女真族)都被编入八旗,所以便有了“凡满人都是旗人”的说法。然而,旗人并不完全是满洲人,它包括满洲、蒙古和汉族三大族群。每一旗下都有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这样在清军入关前,清朝的武装力量就是由满洲、蒙古和汉族三大部分组成的24个旗。
早在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就组建了两旗汉军,并且最初的旗帜颜色是玄青,直到1642年,八旗汉军才正式编制,旗色才与满洲八旗一致。
清军入关后,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军和明军,组成了一支以绿旗为标志的武装力量,通常被称为绿营或绿旗兵。
八旗的建制非常复杂。最初,每300户人家组成一个牛录,由一个“牛录额真”负责管理;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由甲喇额真管理,再上一级是固山,负责指挥一个旗。每个固山的统领就是旗主,权力非常大。旗主原本有很大的权力,几乎所有的事务,包括军事、行政、经济等,都是旗主说了算,甚至军队和官员的任免也由旗主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清朝廷逐步削弱了旗主的权力,旗主的权力也开始变得象征性,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类似亲王、贝勒的身份象征。
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发布命令,固山额真保持原名,在汉文中称为都统,而梅勒章京则成为副都统。清军入驻北京后,各旗在北京设立了都统衙门,管理八旗的调动、驻防和征战等事务。北京一共有24个都统衙门,直属皇帝,主要负责八旗军队的管理。
定都北京后,八旗按照五行相克的方位驻防在北京内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三环以内),最精锐的八旗满洲被称为禁旅八旗、京畿八旗、驻京八旗。顺治年间的驻防兵力约8万人,乾隆年间增至约10万,清末时则达到了12万人。
为了强化统治,八旗还被派往各战略要地驻防,统称为驻省八旗或驻防八旗。各地驻防的八旗兵力通常超过2000人,其中驻防区域的将军由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担任,并下设副都统。人数较少的地方则由副都统或城守尉负责指挥。随着清末时期驻防兵力的增大,一些地区如广州、西安的八旗兵力已达到7000人,驻防荆州的八旗也有4000多人。
到乾隆时期,八旗的驻防基本已经固定,包括西安、江宁、杭州、福州、广州等14个地方设有将军处,而热河、察哈尔、乌鲁木齐则有都统处。都统负责管理一旗的事务,包括军事、行政等,权力可谓十分巨大。各地的驻防将军与都统是地方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将军主要负责军事事务,而行政管理则由地方的督抚负责,后者的权力显然更大。
清代的绿营有明确的军事管理结构。兵部尚书是文官,负责全国的军队管理,但并不包括八旗。绿营的最高职位是提督,其官阶与将军相同,都是从一品,负责一省的绿营。总兵则受提督指挥,掌管本地军务,地位为正二品。绿营内的各级单位如标、协、营、汛等,都由不同层级的官员领导,提督、总兵、巡抚等有时需要协调指挥。
清朝的军事体系通过层层管理与分权来制衡力量。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为了避免地方势力过大,朝廷也通过安排提督、将军等职务来确保中央控制。然而,实际上,提督和地方督抚的关系复杂,地方的督抚有时对军队指挥的实际控制力大于中央。
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挂尚书衔后为从一品,与将军、提督的官阶相同,但从权力角度来看,总督和巡抚的实际权力要大一些。然而在政治地位上,驻防将军则高于总督和提督,在一些正式的会议中,驻防将军的名字常常排在总督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