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帝国的猛烈进攻下灭亡,标志性城市君士坦丁堡也终于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欧洲,尤其是罗马教廷的反应,情感复杂。罗马教廷一方面感到欣慰,因为东正教作为长期与天主教对立的力量终于失去了它的依托,但另一方面,却又因这一征服者是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而感到忧虑与悲伤。
表面上看,奥斯曼帝国似乎替天主教扫清了一个“眼中钉”,但实际上,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就像基督教的左右手,失去任何一个都将对整个基督教造成无法忽视的打击。因此,罗马教廷决定寻找新的盟友,尤其希望这段合作能够最终促成两教合一,恢复基督教的统一。
1469年,在罗马教皇保罗二世的安排下,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任公主索菲娅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三世虽然为了拉近与欧洲的联系接受了这一婚姻,但心里并不情愿。毕竟,迎娶一位亡国的公主并不光彩,尤其这还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因此,他们的婚礼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婚后伊凡三世甚至把索菲娅“扔”进了圣母升天大教堂,似乎并未给予过多关注。
伊凡三世的心情并不难理解。虽然这桩婚事并非出于个人情愿,但作为莫斯科公国的领导者,他需要面对与罗马教廷的复杂关系。在那个政教合一的时代,他显然不希望教廷对莫斯科公国施加过多影响,但莫斯科公国又有强烈的需要与欧洲接轨,这也是他接受婚姻的原因。
而索菲娅,作为东罗马末代皇室的公主,面对这一安排心里当然充满了抵触。毕竟在罗马人的眼中,莫斯科公国只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蛮族国家,她与这些斯拉夫人结婚,无疑让她感到羞辱。但为了东正教的未来与东罗马的复兴,她别无选择,只能接受。
然而,索菲娅并非软弱无为,她逐渐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与习惯带入了莫斯科。时间久了,莫斯科公国的许多元素都开始浓厚地呈现出东罗马帝国的影子——他们的国旗变成了东罗马的双头鹰,国教也变成了东正教。随着这些文化的继承,莫斯科公国自称为“第三罗马”。
“第一罗马”是西罗马帝国,位于意大利的罗马;“第二罗马”则是东罗马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而莫斯科公国则继承了东罗马的一切,因而自称为“第三罗马”。随着时间的推移,莫斯科公国逐步转型为沙俄,并最终成为了俄罗斯帝国。
莫斯科公国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最初,莫斯科公国只是基辅罗斯的一部分,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地盘也非常狭小。13世纪,蒙古人入侵,摧毁了基辅罗斯并建立了金帐汗国,而莫斯科公国恰巧选择了恭顺地与蒙古合作,这使得他们获得了在当地收税的权力。
正是因为这样,莫斯科公国得以迅速富裕,尤其是莫斯科地区,原本属于弗拉基米尔大公国,但逐渐发展成了最有实力的地区。经过数百年发展,莫斯科公国逐步取代了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并开始了扩张与强化。婚姻也变成了他们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与东罗马的联姻,显然让莫斯科公国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伊凡三世之后,莫斯科公国的转型达到了巅峰。到了伊凡四世的继位,他在1547年宣布自己为“沙皇”,标志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虽然沙皇一词源自罗马帝国时期副皇帝的称呼——凯撒,但与传统的“皇帝”仍有差别。
沙俄的真正崛起出现在彼得一世时期,公元1721年,他在大北方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夺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为表彰彼得一世的功绩,沙俄元老院决定将其称为“彼得大帝”,并正式将莫斯科公国改为俄罗斯帝国,尽管西方世界依然习惯称其为沙俄。
至于沙俄的王朝,最初的王朝是由北欧海盗建立的基辅罗斯王朝,后来的莫斯科公国继承了这一传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曼诺夫王朝接管了沙俄。虽然最初的沙皇们属于留里克王朝,但由于戈都诺夫的外戚掌权、伪季米特里的混乱统治等因素,最终在贵族的推举下,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成为了沙俄的新沙皇,开启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
这段历史也意味着,俄罗斯的权力不仅仅由血缘继承,还涉及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