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情绪低落至极,陷入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中。他不断思索,为什么在拥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会如此轻易地崩溃,三年时间就丧失了政权。事实上,早在1949年3月,蒋介石便开始在日记中逐步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翻阅了内战期间的日记,并总结出一份名为《反省十三条》的自我批评文稿,开始向所有随他一起逃亡台湾的军政高层传达,号召大家共同反思失败的根本原因。
《反省十三条》涵盖了外交、军事、组织、经济政策等13个方面,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第二条便明确指出,军事的崩溃是导致国民党失败的直接因素。蒋介石在其中指出了国民党军队精神面貌的严重问题,指出了将领们带头逃跑的现象,还提到了战场纪律的严重涣散等问题。
在对军事战略的总结中,蒋介石认为,国军的军事崩溃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内战时期没有及时撤回国军的精锐部队出东北战场。他并不是凭空提出这一观点,而是通过自己日记中的内容作证。
1951年8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1945年11月,因应苏军的阻挠及中国军队接收困难,曾建议将东北问题暂时搁置。但在马歇尔的调解下,国民党大量精锐部队被调往东北,导致内地战场的兵力空虚,犯下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蒋介石的这段日记内容清晰地表达了,他认为国军在多个战场的溃败,根本原因在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则源于他采纳了马歇尔的建议,决定将大量主力调往东北,导致内地各个战线的兵力空虚,最终导致了不断的失败。
然而,蒋介石将军事失利的主因归结为未能及时撤出东北战场的主力精锐,这个解释到底站得住脚吗?从表面上看,蒋介石确实将国军的精锐部队调往了东北,包括新1军、新6军、第13军、第52军和第71军等。这些部队不仅装备了美式武器,火力强大,且规模庞大,总兵力超过22万,再加上所收编的伪军和地方武装,兵力总数接近30万。
这些精锐部队的确在辽沈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部分被我军歼灭。在东北战事最关键时刻,蒋介石曾试图将这些部队提前撤出,继续执行他原先的战略:先稳定关内,再逐步进攻华北。然而,即便这些部队被撤回,蒋介石能在全国的解放战争中获胜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在辽沈战役之外,许多其他战役中,国军的兵力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却未能胜利。
其原因,蒋介石在《反省十三条》中也已提到:士气低落,腐败严重,军官不愿带头,派系林立,政治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显然导致了军队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士气也无法得到激发,从而无法取胜。
然而,我认为,这些问题虽然严重,但并非根本问题。最核心的失败,还是在于蒋介石的战略眼光远不如毛泽东。以东北的争夺为例,他已在战略上失去了先机。
事实上,从军阀混战时期开始,蒋介石就从未完全控制过东北。那个时期,张作霖掌握了关外的实际控制权,尽管东北易帜后,蒋介石名义上对东北进行领导,但实际上,张学良才是东北的实权人物。
更糟糕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了私利,强令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张学良带领部队撤入关内。而只有我党,始终指挥着抗联部队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并成功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收复华南、华中和华东的大城市。而我党深知,东北已经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国共两党的势力在该地区形成了真空。于是,党决策果断,集中力量发展东北。相较之下,蒋介石再次慢了一步。
此后,蒋介石听从了马歇尔的建议,将国军主力调入东北。刚开始,国军确实在局部战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我军早已布下了远大棋局,随着各个部队渐入佳境,人民对我党我军的支持不断增加。最终,尽管国军拥有强大精锐,失败几乎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