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之际,南方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中,最有希望能够一统天下的就是陈友谅。为何占据先天优势,而却成为最先被淘汰的人,不得不说还是在于自身的原因。即使实力再强,不善于经营,也只能逞一时之势,而难以持久维持优势。
其最终输给朱元璋,不是败于对手的强大,而是自身的性格缺陷。为何两人同样出身寒门,经历人间疾苦,却是两种不同的性格。这就与自身遭遇境遇有关,同样的苦难,其观感与认知度不同,成就两者之间最终的走向,也就出现巨大的差距。
陈友谅是母亲改嫁入赘的姓氏,而童年鱼贩子环境影响下,却让他有着不同想法与立志目标。那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可以使用任何手段,无关对错是非,只要能够达成目的,就在所不惜。而这种不择手段的激进方式,造成性格的极端与眼光短视。
其为了能够生存,不在乎道义、功德、羞耻心,而是善于投机取巧,钻营牟利,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目标与利益服务,一切都是自己的利用工具。
为了权力投奔义军,能力得到一定极限,就把自己的老领导也是恩人徐寿辉斩杀,自己成为团队老大。但手段过于狠辣与简单粗暴,一点过渡衔接的程序都没有。触犯众怒后,还使用强制高压手段,处理不臣服势力,最终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
而自己悲惨的环境出身,不但没有养成正确的三观,反倒滋生报复的心理。对于治下民众使用残酷的剥削与压制,对于自己的手下也是放纵散养,对于自己的潜在威胁也是肆意屠杀,这就造成性格残忍弑杀、多疑善变、冷酷无情、刻薄寡恩的自私扭曲的心理。这样的性格难以有太大的发展,只能成为一时之雄。
而朱元璋却不是这样,对于自己的悲惨经历,他有着自己正确的感官认知。参加义军之后,势力成型之际,能够明确规范自己的政权基础,奠定自己的基本盘,底子已经打好。对于百姓能够宽待,对于文臣武将能够知人善用,群臣一心。对于自身的要求也很严格,虽是出身卑微,但后天努力,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反倒陈友谅成为一个现实的功利主义者。
两人最大的差距就是政治眼光,朱元璋虽然是后起之秀,势力是最弱小的,但是其能够准确的把握局势,与自己先后要处理问题的顺序。且敢于相信自己的文臣武将,用专人办专事的专业精神,以团队的意志来处理自己的不利形势,以及反元事业的推进层级。务实根基,在图谋发展,最后统一南方,倾力一击蒙元核心腹地,一统河山。
而陈友谅作为先发优势的老大,坐拥荆楚富庶之地,兵多将广,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性。盲目称帝遭至蒙元重点打击。与朱元璋争锋时,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一味地求稳推进,最终一挫彭城,二亡鄱阳湖火烧连营,全军覆没。
就因为太看重眼前得失,因小失大,最终一事无成,本钱全无,自身也因此丧命。如果当时能够冒险一击,功绩金陵则朱元璋也就失去立身之地,再难有翻盘的机会。这一战对于朱元璋而言,危险性太大,而自己无路可退,只能拼死一击。没想到陈友谅能够如此给力,成就自己的胜势。
这也是朱元璋利用陈友谅多疑的性格缺陷,对症下药才有最后的成功。可能是坑人次数太多,加之自己的实力很强,过于轻敌,想要一路横推对手,所以一味地求稳,达到最终的无可阻挡的力量。但就是这种过度自信与保守,给予对手足够的准备与应对手段,最终苦果自己尝。
虽然二人出身阶层类似,只不过由此形成的性格差异,却是两人最终不同结局的原因所在。陈友谅的多疑、残忍、弑杀等性格缺陷,造成对内高压统治,以武力简单粗暴解决问题。又缺乏政治眼光而四处开战,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错失很多能够翻牌的机会。
多种原因综合,即使再有先天优势,强大的实力,也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造成内部根基的瓦解,成为最后的失败者。相反朱元璋的境遇与他却是截然相反,没有他那么优势的条件,却有一重要的优势,那就是自身的性格与胸怀,能够团结队伍与用对人,从而成就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