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卡计划#
1924年11月5日清晨,北京城吹着刺骨的寒风,末代皇帝溥仪的心情,马上也要像寒冬一样。
紫禁城神武门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寂静,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带着士兵径直走向养心殿。
20岁的溥仪正对着祖宗牌位发呆,突然被闯入的士兵要求两个小时内搬离这座住了16年的皇宫。
这位末代皇帝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七年前张勋导演的那出复辟闹剧,会成为压垮清室优待条件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说清楚冯玉祥为啥非要赶溥仪走,得先把时间拨回到1912年。
那年清室和民国政府签了个《优待条件》,白纸黑字写着皇帝尊号不废,每年给400万两银子,还能暂住紫禁城。
这协议对清朝皇族有着非常大的优待,民国政府花钱养着前朝皇帝,溥仪在宫里照样过皇帝瘾,太监宫女一个不少,连原先清朝设置的内务府都照常运转。
更离谱的是,北洋政府高官们逢年过节还得进宫磕头,活脱脱上演"民国外壳清朝芯"的荒诞剧。
但真正让冯玉祥拍桌子的是1917年那场复辟闹剧。张勋带着5000"辫子军"闯进北京,12岁的溥仪稀里糊涂被架上龙椅。
虽然这场复辟只撑了12天就草草收场,可冯玉祥当时就撂下狠话:"清室要是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永远别想安生!"
这话并不是气话,冯玉祥他爹就是被清军砍死的,这血海深仇加上革命理想,让他对复辟势力恨得牙痒痒。
到了1924年,直系军阀内斗给了冯玉祥机会。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时,他带着部队半路折返北京,直接把总统曹锟给软禁了。
政变成功后,冯玉祥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改《优待条件》。新条款直接取消掉溥仪的皇帝尊号,补助从400万两缩水到50万,还限令立即搬出紫禁城。
执行任务的鹿钟麟更绝,带着士兵往宫里一坐,溥仪再磨蹭就直接威胁:"再不走,景山就要架大炮了!"
现在网上不少人骂冯玉祥背信弃义,说好的优待条件说改就改。可要是细究历史细节,这事还真不简单。
复辟那档子事发生后,段祺瑞政府居然把锅全甩给张勋,说清室是被胁迫的。冯玉祥在通电里直接开怼:"要真是被胁迫,溥仪咋不跑使馆区避难?分明是蓄谋复辟!"
更扎心的是,溥仪被赶出宫后,内务府还在宫里搜出康有为写的复辟计划书,白纸黑字写着要"扶清灭民"。
不过冯玉祥这波操作也留了个缺陷。新条款说溥仪能带走私产,结果皇宫里100多万件文物被搬得七零八落。
溥仪逃到天津后,整天琢磨着"重返紫禁城",后来干脆投了日本人当伪满洲国皇帝。要说最讽刺的,还是紫禁城改造成的故宫博物院,冯玉祥可能没想到,他这一赶,倒把封建王朝的象征变成了人民的文化殿堂。
现在回头看,冯玉祥的做法确实粗暴,但放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或许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毕竟要让一个享受特权的旧皇室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比登天还难。
溥仪在自传里写:"那天走出神武门时,我忍不住回头望,金瓦红墙在雪地里刺得眼睛生疼。"这一眼,不仅望断了清朝268年的国运,也望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