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羽在吕蒙的设计下被杀,刘备愤怒异常,决定出兵进攻孙吴。然而,他却遭遇了陆逊的阻击,导致在夷陵之战中蜀军惨遭火攻,火烧连营,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到白帝城。而此时,一直处于旁观状态的曹丕见到局势如此胶着,便趁机派兵进攻,发动三路大军进攻孙吴。面对魏军的猛烈进攻,刚刚经历一场大战的孙权只得分兵三路应对。然而,刘备为何没有在白帝城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复仇呢?
一、曹丕三路伐吴
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率领大军进攻孙吴。为了应对刘备的攻击,孙权采取了虚与委蛇的策略,表面上表示臣服曹丕,实则没有实际行动。除了交付财物和相关文书,孙权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举措,派太子孙登入许昌作为质子自然不可能。曹丕看穿了孙权的伪装,明白这是缓兵之计。
蜀汉与孙吴的关系,实际上就像是两只猛虎相斗,必有一伤。无论孙权是否真的臣服,曹丕都没有错过这个机会,静静等待着。到了公元222年,曹丕趁孙吴与蜀汉两方在夷陵僵持时,派遣宗室的曹真、曹仁和曹休率领三路大军进攻孙吴,试图一举消耗孙吴的力量,铲除阻碍统一的障碍。面对魏国的强大攻势,孙吴没有放弃抵抗,再次派遣大军分为三路,在长江中游的三个战场展开激烈的对抗。
但当时正值夏季,气候炎热,正是多雨的季节。双方激战之后,尸体堆积未能及时处理,致使军营爆发瘟疫,魏军大面积染病,直接影响了进攻的步伐。长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孙吴依靠长江天险让北方士兵难以适应南方水土,而夏季的连绵暴雨使得江水上涨,增加了魏军渡江的困难。同时,孙吴本地士兵熟悉水战,江陵之战尤为激烈,东吴的朱然凭借水战优势,给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场战役持续了六个月,直到公元223年才结束。魏军未能在战斗中获得显著成果,而孙吴也成功捍卫了自己的领土。魏国虽然派出了大量兵力,但由于多种原因,双方并未进行决定性战斗。若孙吴在战斗中处于劣势,结果可能会更加惨烈。
二、刘备无力东出
那么,为何刘备没有趁东吴分兵三路之机,从白帝城出兵复仇呢?并非他没有这样的想法,而是因为他已经无力回天。这一切的根源要追溯到荆州的失陷。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击败,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荆州七郡被刘、孙两家瓜分,其中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五郡由刘备掌控。荆州对于孙吴至关重要,不仅是其门户,还作为长江防线的核心区域。对蜀汉而言,掌控荆州意味着通向孙吴和曹魏的战略通道,同时荆州的富庶也让蜀汉在兵员和资源上占有优势。
然而,刘备虽曾获得巴蜀的富饶之地,却始终未能舍弃荆州,导致他与孙吴的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过冲突。公元219年,孙权撕破盟约,派遣吕蒙突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杀害,荆州三郡随之沦陷。关羽之死令刘备愤怒至极,为了复仇并夺回荆州,他仓促起兵。由于过度愤怒,刘备没有及时让诸葛亮出谋划策,致使在夷陵一战中,蜀军陷入了战略失误,被陆逊的火攻打败。
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刘备损失惨重,原本雄心勃勃的蜀军只得退回到白帝城。此时的刘备,带领着从夷陵撤退的数十万大军,火烧连营后的损失惨重,赵云的援军赶到时,蜀军余力所剩无几,最多三万余人。整个蜀汉的战略布局和军力,在这场战斗后几乎被毁于一旦。刘备的退守白帝城,意味着他只能依赖这最后的防线,而即使面对陆逊领导的东吴大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正因如此,曹丕三路伐吴的攻势牵制住了孙吴主力,也间接减轻了刘备的压力。尽管刘备无法出兵复仇,但孙吴也因魏军的进攻而陷入了困境,形成了短暂的僵持局面。
三、孙吴主帅陆逊的阻拦
除了蜀军的元气大伤外,刘备无法趁机出兵复仇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孙吴主帅陆逊的有效阻拦。
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守白帝城,陆逊本打算乘胜追击,一举摧毁蜀军残余。但正当他准备继续进攻时,曹丕的三路伐吴行动改变了局势。此时,陆逊已带领吴军的主力与刘备军对抗,而吴国内部的防线空虚,面对曹魏的强大攻势,孙吴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因此,孙权命令陆逊放弃继续追击刘备,重新向刘备求和,并指派部分吴军将领前往支援前线。陆逊则继续驻守在夷陵一带,防止刘备的反扑。同时,他也密切关注曹魏的三路进攻,确保不发生突发局面。公元223年,曹丕伐吴之战结束,陆逊才返回吴国。
总体来看,曹丕三路伐吴并未直接让蜀汉恢复元气,然而却使得孙吴和蜀汉在这一阶段的战略形势未能发生剧变。虽说三国鼎立的局势依旧维持,但对于蜀汉而言,夷陵之战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挫折,刘备最终也因忧郁而死,蜀汉的未来几乎全托付给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