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是地球上体型最大、最强壮的陆生哺乳动物,主要栖息在非洲的广阔热带雨林和草原地区。大象群体通常分为两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非洲草原象尤为常见,雄性和雌性都长有巨大且弯曲的象牙。这类象群因其脾气暴躁而闻名,尤其是草原象,它们也是许多战象的来源。
早在约公元前4000年,印度人便开始驯养大象,将其用作农业中的重要劳动力。而大象进入军事作战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古印度是第一个将大象投入战场的地方。与此同时,在黄河流域的商朝,人们也开始尝试驯化黄河大象,但由于印度在驯象方面已经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所以他们的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军队在高加米拉展开了决战,这场战斗可能是欧洲人第一次面对战象的场面。波斯军队出动了15头战象,意图用巨兽的威慑力摧毁马其顿士兵的士气。然而,亚历山大凭借出色的战术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他不仅成功防御住波斯的猛攻,还意识到战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决定将战象纳入自己的军队。
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没有停下征途,他继续向东方进军。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测,亚历山大原本计划进攻当时的秦国,但不幸误入了印度。在那里,他面临着超过八十头战象以及与马其顿军队规模相当的印度军队,形势极为严峻。经过数次激战后,亚历山大找到了战象的弱点:他指挥军队将一部分士兵部署到战象的后方,利用长矛进行投掷,最终成功让这些受伤的大象失控并逃离战场。
尽管亚历山大赢得了这场战斗,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他原本打算继续向东征战,但当他得知孟加拉及摩揭陀国拥有超过六千头战象时,士兵们的恐惧心理和伤员的困扰使他们士气大幅下降,最终无法继续前进,亚历山大只能选择撤回本土。
然而,战象作为一种军事力量的运用并未停滞,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开始驯化非洲象,尽管由于这些大象的野性难以驯服,它们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还是有限。亚历山大去世后,战象逐渐在与罗马的战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明了它们在战争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战象因其庞大的体型和每小时30公里的冲锋速度,令前线的敌军难以抵挡,甚至骑兵也会被其撞倒。由于战马对大象的体味极为敏感,容易受到惊吓,因此任何可以成功驯化的战象都会被投入到战斗中,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尽管如此,即便到了火枪时代,战象依然在战争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战象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热武器的出现。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率军征伐林邑国。当宋军面对那些庞大的战象时,利用木制狮子进行诱敌撤退的战术,成功让战象恐惧地逃离战场。到了明朝时期,邓子龙在1585年缅甸战役中也采取了“怯象灯”的战术来驱赶敌方的战象。尽管战象是非常有力的军事工具,但它们难以完全驯化,始终保有强烈的野性,这使得它们在战场上的实际作用逐渐减弱,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