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恩怨情仇集中在两人的战斗上,可以说,诸葛亮是司马懿一生中最为强大的对手,而司马懿则是诸葛亮最棘手的敌人。两人多次在雍凉大地展开对抗,兵戎相见,互有攻守,但始终未能将对方彻底击败。直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司马懿似乎突然领悟了某种“天命”,果断带兵撤回魏国,并且从此再未进犯蜀国,直到司马昭为此解释了背后的缘由……
一
大家心中都难免有个疑问,既然诸葛亮已经去世,司马懿难道不该趁机出兵攻打蜀国吗?毕竟诸葛亮的去世,是给了魏国一个清除蜀汉的机会。若司马懿继续进攻,蜀国岂非没有抵挡的力量?然而,历史往往出人意料,司马懿不仅没有继续进攻蜀国,反而一再保持克制。为何魏国没有趁机主动攻打蜀国?
这其中有深层的原因。诸葛亮生前时,魏国若不派遣司马懿去抵抗,他的军队很可能会将雍凉之地一举拿下。为了阻止诸葛亮的推进,曹魏政权不得不启用这位曾被压制的司马懿。可以说,正是诸葛亮活跃了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他无形中让司马懿获得了一个机会,因此司马懿心中反而对诸葛亮有所感激。
两人经过多次对战,互相之间都有顾忌,司马懿始终不敢对诸葛亮展开大规模攻势。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诸葛亮的兵法精妙,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失败;另一方面,如果诸葛亮的大军被彻底击溃,或者诸葛亮身死,那么曹魏的君王势必会召回司马懿,重新指派他去征战蜀国,那样他反而会失去原有的军事地位。
二
从曹丕到曹叡,两位君主对司马懿一直持压制态度,因为他们深知,若让司马懿掌控权力,曹魏的江山将岌岌可危。可是,为什么他们没有直接除掉司马懿呢?这其中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的曹魏已经是星光黯淡,连夏侯渊都在魏蜀大战中丧命,可见魏国并没有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实力。
因此,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建议将司马懿送上战场,反正既然他们不喜欢司马懿,可以利用他去抵御蜀军,一旦他失败,便可借机除掉他。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司马懿上阵后如鱼得水,不仅成功抵挡住了蜀军的进攻,还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曹叡看到局势变化后,立即下令司马懿必须击败诸葛亮,否则便要以违命论处。司马懿此时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诸葛亮的防守异常严密,若想破局,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司马懿。当时,诸葛亮信任错误的马谡,将他派去镇守街亭,这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他迅速派兵攻占了街亭。结果,马谡败走,街亭丢失,意味着蜀军失去了进一步进攻的机会。诸葛亮只得无奈撤军,退回汉中。
三
司马懿凭借这一战的胜利,暂时稳住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曹叡也因此未再对其动手,反而下令召回司马懿,并让他在洛阳静养。然而,众所周知,诸葛亮很快再次出兵。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曹魏政权依旧决定派遣司马懿上阵,再次让他担任西线战场的主将。于是,司马懿成为了曹魏西线战场的定海神针,他多次带领魏军成功挡住诸葛亮的一波又一波进攻。
直到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差点利用火攻一举烧毁魏军。然而天公作美,大雨突至,帮助司马懿化解了危机。很多人看着司马懿一次次化险为夷,难免会疑惑,司马懿难道真是命运的宠儿吗?事实上,司马懿并非完全依赖运气。在上方谷的战役中,他早就做了周密的部署,并观察天象,预见到战事可能会受到天气影响,因此他选择在雨季之前出兵,避开了最危险的时刻。这一细节展示了司马懿深沉的谋略和对战局的精准预判,也让他成为了“老谋深算”的代名词。
四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司马懿逐渐不愿再当几代君王手中的傀儡。此时,他决心要改变局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他策划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这次政变让司马懿彻底掌控了权力,但不久后他便因病去世。
随着司马家族逐步掌控了曹魏的实际权力,司马昭在回顾父亲司马懿的经历时曾说:“诸葛亮在世时,未能让蜀汉长久不灭,姜维何足为虑?”
司马昭的意思非常明了,姜维虽是聪明的将领,但想要突破他并非易事。然而,蜀汉失去了诸葛亮的制衡,刘禅也因轻信权臣而使政权愈加衰弱,最终彻底陷入了困境。等待时机,合适的时机一到,蜀汉的灭亡便是必然。所以,司马懿为何不再出征蜀国,其实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并非仅仅依赖运气,而是凭借其卓越的谋略和耐心等待最终的胜利。这也是他与诸葛亮长久对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