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曹操确实曾有机会,但他并没有抓住。
许多人认为赤壁之战让曹操损失惨重,失去了南下的实力,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元209年,曹操带领军队到达家乡谯县,开始制造快船并训练水军。秋季七月,他通过涡水进入淮河,再经过淝水,最终在合肥安营扎寨。这个时间点正值南郡之战,周瑜指挥的联军正在攻打曹仁。而曹操却在忙着准备水军与战船,直到年末曹仁退守江陵后,曹操才返回谯县。
纵观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曹操几乎没有失去任何重要将领或谋士,唯一死去的是李通,而且还是因病去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主要是普通士兵和那些投降的荆州降军。相较于战前,曹操仍控制着襄阳和樊城等军事重镇,手中具备南下的实力。若曹操想要彻底消灭孙权与刘备,首先必须解决水军与战船的问题。实际上,在南郡之战发生时,曹操便已经开始训练水军。
然而,水军和战船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曹操于是将目光转向西部,开始着手进军关中。公元211年,曹操借口讨伐张鲁,率军进入关中。此举激怒了韩遂、马超等十余位军阀,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曹操,关中爆发了激烈的战争。与此同时,刘璋也因担心曹操的威胁,而在同一年邀请刘备入川助力抵抗张鲁,希望能够先于曹操占领汉中。
直到曹操占领关中,刘备才进入汉中,随后刘备与刘璋展开了长时间的冲突。刘备历时三年成功占领益州,而曹操在此时才开始意识到失去了机会。直到公元215年,曹操才率军攻打张鲁,准备控制汉中。而在这之前,曹操并未能利用刘备与刘璋的对立,占领益州。由于水军和战船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曹操在212年也只能放弃攻打孙权,尽管他成功击败了孙权在长江北岸的防线,但依然未能突破长江天险,未能南下。
实际上,在曹操占领汉中的时候,他本可以趁机继续南下攻占益州。然而,刘备此时正忙于与孙权争夺荆南三郡,益州群龙无首,兵力短缺,而且刘备的地位尚未稳固,这正是攻占益州的最佳时机。司马懿与刘晔都建议曹操此时应该进攻益州,认为必定能够成功,但曹操却迟疑不决。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这番话令许多人吃惊,因为曹操曾经绝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他真是因为贪得无厌而错失良机?
七天后,曹操开始后悔,重新考虑攻打益州的计划,向刘晔请教是否仍有机会。刘晔回答说时机已经过去,无法再攻,于是曹操决定撤兵。显然,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之后,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雄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由于曹操在水军与战船上的劣势,短期内无法击败孙权,他只得另辟蹊径。曹操选择先占据关中,再进入汉中,最后占领益州,以益州作为进攻刘备与孙权的战略支点,训练水军并修建战船。益州地处长江上游,相较于北方,水军训练和战船修建的条件要好得多,且从益州顺江而下,突破长江天险比从北方南下要容易得多。这一战略不仅能为曹操提供长期发展的基础,也预示着未来西晋通过类似策略灭亡东吴的路径。
然而,曹操最终浪费了这个大好机会,无法在赤壁之战后抓住扩展版图的时机。虽然曹操有自己的理由,他不想长时间远离政治中心。身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掌权者,曹操不得不顾虑宫廷内的政治斗争和忠臣的威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操的决策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尤其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犹豫和退缩逐渐成为他决策的特点。
晚年的曹操,尽管依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资源,却再也不敢像年轻时那样开展大规模的远征,也未能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宏大目标。同时,他逐步走上了称王、篡位的道路,这也让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最终影响了他的军事与政治决策。